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学者 >> 张星星 >> 学者行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 2010-01-18    作者:张星星    来源:国史网 2008-03-1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引起国家和学界的关注。经过广大当代史学者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初步奠定了学科基础,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新兴的和最年轻的学科领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展概况

  上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曾经作了初步尝试。1956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炎培曾经提出,要“及时收集和保存建国史料”[1]1958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2]。但是,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从上世纪80年代逐步展开并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科队伍1990年,成立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的当代中国研究所,承担编纂、研究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任务。目前,该所设有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与社会史、外交史与港澳台史四个研究室。1992年,成立了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现任会长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任常务副会长。1994年,当代中国研究所创办了国史研究专业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双月刊),每年大约刊发120篇左右的国史学术文章。当代中国研究所还主管一个国史专业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该所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建立了每年召开一届的“国史学术年会”和每五年举行一届的“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建立了从事当代史研究的学术机构。2001年,当代中国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各高等院校许多历史、政治教师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也设立了冠以“当代中国”之名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

  第二,编辑出版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奠定了较好基础。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文献档案主要有:《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3],《三中全会以来》、《十二大以来》、《十三大以来》、《十四大以来》、《十五大以来》、《十六大以来》等重要文件选编;《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等专题文献集;《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刘少奇选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陈云文集》等重要领导人的文集。国家领导机构和政府机关编辑出版的有《人民代表大会文献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等文献资料。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档案馆合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7年共21卷)。许多国家领导人和重要事件的亲历者还出版了大量的传记、年谱、回忆录、口述史料,如《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邓小平年谱(19751997)》、《陈云传》、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吴冷西的《十年论战》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大力推进学术创新,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从1983年开始到1999年完成,在全国组织10万人、历时16年,编写和出版了《当代中国》丛书。这套丛书按部门、行业、省市、专题设卷,共150卷,208册,约1亿字,3万幅图片,成为一部全面记录新中国历史的大型丛书,为系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0年代末,在新中国建国40周年之际出版了第一批由学者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作[4]。到目前为止,全面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术性著作已经出版六七十种。此外,按照领域或门类研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等专门史;按照历史阶段划分研究的《凯歌行进的时期》、《曲折发展的岁月》、《大动乱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历程》、《“文化大革命”史稿》、《中国改革开放史》等专题史;集中研究重大事件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土地改革运动史》、《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农村人民公社史》、《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等专题研究著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百科全书》等各种类型的著作,均有相当数量的出版。每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国史学术论文大约在300篇左右。

  第四,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共同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各高等院校历史系陆续开设了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各学科专业的学生也都要学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关的必修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何沁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杨先材主编的《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等专业教材[5]2006年,高等院校实行课程改革,普遍设立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内容在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中国当代史研究生的工作也得到很快发展。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依托当代中国研究所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先后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并面向各国招收留学生。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自主设立“当代中国史”专业。其他许多高校也在中国近现代史或中共党史专业之下,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方向。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20多年来,经过国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许多重大的学科建设问题上基本形成了共识。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方面学者处于不同的学术视角,因而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属于中国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现代或当代部分。这一认识在多数学者当中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最初是从中共党史的建国后部分中分离出来的,在国家学科目录中并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名称,各个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都是把它放在中国近现代史或中共党史的学科专业中,因而造成了认识上的一些差异和分歧。有的学者从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纳入中国历史学学科领域的考虑出发,比较多地强调它与中国通史的延续性和一致性;有的学者虽然基本承认上述观点,但比较多地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国当代史有“明显的区别”:“‘国史’以政治为主线,在研究对象方面,侧重于上层政治和政策的演变;‘当代中国史’的研究范围较为宽广,对社会的主导方面和被主导方面都持一视同仁的态度”[6]。后一观点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具体的国家形态和社会形态来谈论“当代中国史”,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主线。所谓“主线”,就是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始终,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走向的主要历史脉络。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线应当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着重研究和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7]。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以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主线,更简明的表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8]。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线不一定是由单一要素构成的,应当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主要包括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利益等。

  第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主流。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主流,是相对于历史当中的支流甚至逆流而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毫无疑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历史的发展主流。当然也毋庸讳言,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出现过严重失误,遭受过严重挫折,甚至曾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作为一名国史研究学者,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全部过程和个别现象的关系,确实是一个非常重大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只有把握和处理好这些重大关系,才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使历史上成功的经验、错误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成为推动当代中国继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第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历史分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主要有三种分期方法:一是“四阶段分期法”,主要依照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分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和历史的伟大转折时期(1976年以后);二是“三阶段分期法”,主要分为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19571978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以来);三是“二阶段分期法”,主要是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历史分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是一件动态性的研究工作,各种不同的分期方法可以在平等的学术讨论中共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在新形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全国高等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普遍设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073月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提交了“建议成立国史馆、履行国家修史职责”的提案;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将迎来新一轮的研究和宣传高潮。面对这些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第一,进一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历经20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基础。但是,在国家的学科目录和研究生的培养专业中尚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独立地位,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将继续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和建议,并求得史学界同仁的理解和支持,争取早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正式列入国家学科目录和研究生招生专业,推进学科的独立发展。

  第二,进一步拓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视野。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过多地集中于政治史研究、偏重于国家与政府的重大决策等倾向,法制史、科技史、教育史、社会史等领域研究比较薄弱,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全面发展。应当进一步拓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视野,加强对薄弱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研究,加快国史向“通史”的方向转化,以更加全面、更加生动、更加多彩地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图景。

  第三,进一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尚是一个年轻的历史学科,同传统的优势历史学科相比,在学科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学科史等基础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要认真学习传统历史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建立健全严格的学术规范,借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公共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科建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学科基础。

  第四,进一步挖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档案文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方面,确实存在着档案文献开放不够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已经开放或公开的档案文献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利用问题,不少学术研究成果实际处于一种低水平重复的状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档案文献的挖掘和利用,特别要充分的研究和利用已经开放或公开的档案文献,以更加全面、更加细致、更加严谨的实证研究,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佳木:《国史研究的现状与前景》,《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2、朱佳木:《关于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6期。

  3、朱佳木:《共和国史、当代史与现代史三者关系的思考》,《光明日报》2007年3月30日。

  4、程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回顾和前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人民日报》1956628日第二版。

  [2]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59年,共4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1960年版;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三年级集体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65年,共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版。

  [4]主要有:何理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1995年增订版)、靳德行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005年修订再版)、陈明显等编著的《新中国四十年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等10余种。

  [5]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999年第二版;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6]高华:《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7]陈明显、陈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材编写讨论会简介》,《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8]程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回顾和前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5期。

    1. 宋月红:论国史通史研究和编纂的学理基础与方法
    2. 王爱云:推进党史国史整体性研究,把握历史主流与本质
    3. 宋月红: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初探
    4. 如何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5. 第十四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
    6. 第一届当代中国史研究学科前沿论坛综述
    7. 建国60周年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述评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撰中的港澳台问题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0.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