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不求经济指标长得最快,但求老百姓生活改善最明显;不求高楼大厦盖得最多,但求老百姓过得最幸福。”
“共产党人说话是说话算数,一定要说到做到。”
200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赴重庆任市委书记半年后,提出了建设“五大重庆”的目标。2009年9月,他又在全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作出上述坚定表态。
薄熙来说,“‘五个重庆’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本地化。”他不止一次谈到,对待中央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当成套话、口号,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将其变成具体的推进措施。
五个重庆:搭建经济与民生协调并进的发展转型模式
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的战略,在2008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获得通过。
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从全国来看还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而在待发达地区则是一条腿短、一条腿更短。在这种情况下,类似重庆这样的待发达地区,究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的转轨发展?重庆在严肃的思考后走出解题的第一步。
这是一个突出科学发展主线的多维度契合转轨的“战略措施包”。薄熙来认为,“五个重庆”是全面推进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经济建设,也是重要的民生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接近20个月的实践,这个“战略措施包”带给重庆怎样的变化?或是重庆人对能预见的未来有了怎样的希望?
重庆相关部门告诉本刊记者,去年全市在“五个重庆”上的投资额是2050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7个百分点。这让重庆在全球金融危机撞击之下、全国为“保八”艰难努力之时,实现了GDP增长15%左右的增速。单是“森林重庆”建设就用工5000万个,有20多亿投资直接转化为群众的收入。
按薄熙来的直白的说法,“宜居重庆就是让百姓住得舒服,而且买得起房。”重庆计划到2010年,完成主城区剩余的400万平方米危旧房拆迁改造,建成廉租房220万平方米。今年还启动了庞大的公租房计划,未来10年,将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以一揽子解决30%左右的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这让生活在重庆的低收入群体,看到了实现“住有所居”的希望。
“畅通重庆就要让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道路建设在不断推进,到2010年底,可新增通车里程288公里。2012年,再建1000公里高速公路,建成大运力的高速铁路网和完善的市内轻轨网,实现“半小时主城”、“4小时重庆”、“6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目标。
“平安重庆就是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公检法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是,截至今年1月底,共抓获涉黑涉恶人员3330人,冻结、扣押、查封涉案资产21.8亿元。各类安全死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0.1%、2.7%,其中较大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6.7%、38.8%。
“森林重庆就是让老百姓多吸氧。”一年多来,重庆造林798万亩,比前10年的总和还多出1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重庆市委副书记张轩对这一成绩还不满足,“作为一个大山区,这远远不够。按熙来书记的话,各个山头都要毛茸茸的,给老百姓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建设森林重庆,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保护三峡水库的水环境,打造长江上游绿色屏障。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说,当前中国需要从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型,从生态赤字经济向生态盈余经济转型,“森林重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体现,其绿色发展经济可以为各地区所分享。
“健康重庆就是让孩子长得壮、老人长寿、全民活得健康。”去年全年投入106.8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方面85.4亿元,体育方面21.4亿元。完成734个基层医疗设施改扩建项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提前2年实现国家规划目标。
胡鞍钢说,“五个重庆”建设,可称之为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理念的嬗变。他认为,“森林重庆”侧重环境,“畅通重庆”侧重效率,“宜居重庆”侧重舒适,“平安重庆”侧重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健康重庆”就是讲人本身。“这些目标,都是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理想境界,既突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跟踪观察重庆社会发展变革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说,“五个重庆”一个个都实实在在,结合起来就是科学发展,而且丰富多彩,全部实现以后,会给重庆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五个重庆’将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副主任贡森的评估是,“‘五个重庆’既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环境,又有强烈的关注民生,是待发达地区的好经验。”
香港《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纪硕鸣说:“如果说按照重庆的设想,‘五个重庆’能够实现的话,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就看得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