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评说抗战
只有彻底清算 才有永久和平——“重庆大轰炸”的影响和研究意义
发布时间: 2015-08-15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8-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原标题:只有彻底清算 才有永久和平
  七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天皇宣读诏书,正式投降。七十年后,却仍有人否认日本侵略中国的基本事实,否认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缺乏对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害道歉和反省的诚意。这说明,七十年前的战争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三年前,我站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纳粹大屠杀纪念馆前,分明感到这是世界进步力量对德国法西斯最为无情最为彻底清算的明证。德国承认罪行,真诚道歉,也因此赢得世界的尊重。第二天我在哈佛大学与傅高义教授见面时谈起了我的感受,那就是“只有彻底清算,才有永久和平“。他深以为然。
  那是因为,1938-1944年的重庆大轰炸是我们这座城市最为惨痛的记忆。但时至今日,日军轰炸重庆、轰炸大后方的罪行并未受到法律的清算,日本政府也没有向重庆人民反省道歉。这对深受战争侵害的中国重庆和大后方人民来说是极不公正的,也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3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重庆史学家对重庆大轰炸进行了广泛的史料搜集和深入的学术研究。我们曾到过台湾以及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荷兰等地,搜集了大批珍贵史料;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庆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出版了专著。发表了《关于重庆大轰炸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等标志性论文。搜集整理出版了重庆大轰炸史料20卷,近1000万字。资助出版了日本著名军事评论家前田哲男的《从重庆通往伦敦、东京、广岛的道路――二战时期的战略大轰炸》,支持英国牛津大学瑞纳·米德教授研究重庆大轰炸,出版了《被遗忘的盟国》。举办了“重庆大轰炸与日军侵华暴行国际学术讨论会”。目前,又承担着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今年,我们又促成了美国电影纪录片《苦干》回归中国,回归重庆,这是日本侵华的最新铁证。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进行了广泛报道。我们还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其中一集用50分钟来还原日本对重庆的轰炸和重庆人民在轰炸中《愈炸愈强》的不屈精神。
  在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不少新闻界的朋友们都问了我同一个问题,几十年来,你为什么这么执着于重庆大轰炸?
  我告诉他们,重庆大轰炸以历时之长,范围之广,所造成的灾难之深重,在二战期间和整个人类战争史上创下了新纪录。重庆大轰炸与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七三一细菌部队等一样,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惨痛的牺牲和巨大损失。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不容抵赖的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资料的散失,幸存者和见证人的辞世将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前日本右翼否定罪行、美化战争的恶劣态度,因此,抢救文物资料,深化学术研究,清算日军罪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已经时不我待。否则,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我们也会遗恨终身。
  我还告诉他们,我执着于历史真相的发掘,不是要停留于悲情的重复,更不是要延续民族的仇恨,而是要从中发掘“愈炸愈强”的重庆精神,张扬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豪气。
  一、重庆军民挫败了侵华日军的战略图谋,保卫了战时首都的安全,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
  重庆始终是日本侵占中国的战略目标。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企图通过对重庆的轰炸,造成大后方经济的破坏,造成人民厌战情绪的增长,并与其政治诱降相配合,动摇中国抗战军心,造成国民政府的崩溃,从而摧毁中国继续抗战的意志和决心。因此,重庆成为遭受日本野蛮轰炸规模最大、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为惨重的中国城市。但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曾经亲自带队轰炸重庆的第三飞行团长远藤三郎为此提出了“重庆轰炸无用论”,就是“仅仅通过轰炸就能使其屈服的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1942年,日军又制定了从地面上“歼灭敌中央军主力,攻克重庆,迫使重庆政权屈服或崩溃”的计划,后被迫取消。1944年,日军再次侵入广西、黔南,占领独山,重庆震动,但终其抗战之期,重庆,这座不屈之城始终巍然挺立,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二、日军的狂轰滥炸造成了重庆人民的巨大损失,也极大地激发了重庆人民支持抗战的爱国热情
  面对这一巨大的民族灾难,《新华日报》代表重庆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决不因重庆在火中的毁灭而悲观,我们要在旧重庆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的正轨的坚强的合理的新重庆!我们敢正告凶猛残暴的敌寇,旧重庆的毁灭不是投降,这是准备在血和火的锻炼中,哺育尊重的坚强的力量来答复残暴的死敌!”重庆人民化灾难为仇恨,化悲痛为力量,出力惟恐我最少,献金不让人独多,成为支援前方抗战的坚强后盾。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前曾感慨地表示: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重庆同胞与政府同甘共苦共患难,生死成败相一致的关系,较之其它各地尤为密切。回想敌势猖獗时期,重庆每天都要遭受敌人残忍的轰炸,市民同胞的生命财产遭受不测的损失。然而大家为表示对于抗战的忠诚,在抗战期间输财输力之多,尤为全国其它各地之冠。这种伟大的贡献,在将来抗战史上必将大书特书。”
  三、重庆人民的反空袭斗争树立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奋斗的国际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1944年6月25日的新华日报刊登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专门书赠重庆的一幅卷轴,写道:“远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袭恐怖之前,贵市人民屡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定镇静,屹立不挠,这种光荣的态度,足以证明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的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诸位拥护自由的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动而永垂不朽”。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在重庆发表广播演说,在日本的狂轰滥炸之下“市民亦孜孜不倦,使一世生活照常进行。在空袭警报网及防空洞之供应方面,重庆直可与世界任何城市比较而无愧色。重庆之成为世界理想中之一项事物,实无足异”。
  因此,今天我们研究重庆大轰炸研究的意义,有助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戳穿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谎言,有助于伸张正义,为重庆大轰炸受害者讨回公道,更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是由于种种原因,战后的东京审判没有对日机轰炸重庆平民的罪行进行起诉定罪,重庆大轰炸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没有一位受到应有的惩处。相反,在日本有些人一味渲染广岛、长崎的原爆惨祸,却闭口不谈造成这种惨祸的原因。我曾访问过日本广岛,参观了原子弹爆炸资料馆,留言“不应忘记”,就是指不应忘记战争给日本人民造成的灾难,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但更不应忘记的是日本首先是“加害者”,当年的日本广岛号称日本“军都”,相当多的日本军队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对中国的侵略的。“加害”是因,“受害”是果。日本右翼势力为侵略战争翻案的活动愈演愈烈,这不仅不能正确总结历史教训,同时还将误导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还是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三十年来,在追寻重庆大轰炸真相的过程中,我认识了不少日本朋友,他们中有广岛大学小林文男教授和他的学生桥本学教授,有日本茨城大学石岛纪之教授,有日本朝日新闻社的记者畑山美和子,有应义大学的山田辰雄,还有神交的前田哲男。他们告诉我,重庆大轰炸是日本的战争暴行,“对一个城市如此长时期固执地进行攻击,不用说在航空战争史上是第一次,就是把地面部队围攻城市的历史包括在内,也是极其罕见的”。因此对重庆人民深刻地反省道歉。
  近日,我又读到远藤三郎先生的《日中十五年战争与我》。其中有一段话可以转赠给今天的日本当政者,他说,“日本与中国之间这场持续了十五年的战争,客观地说,就是一场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无论任何人都不能否定”。“这至少是我从长达四十余年的军人生活经验里得到的教训,一定要留给那些担负着日本未来时代的年轻人”。此话写于1974年,这就是一个曾经带队轰炸重庆当时就反对轰炸重庆的飞行团长,一个侵华日军的高级将领战后对这场战争最深刻的反省。
  所以,“只有彻底清算,才有永久和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感悟,也是有良知的日本人包括参与过侵华战争有良知的日本军人的认识,也是全人类的共识。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就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就“要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我们还任重道远。
  (周勇: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1. 改革创新教育制度体系 整体推进重庆教育发展
    2. 李敬:突出三大创新,培育开放领域新增长点
    3. 70年前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的历史细节
    4. 绝不投降——重访二战东方主战场(重庆篇)
    5. 重庆医改夭折带来的启示
    6. 重庆:“两带”交汇点左右开弓
    7. 重庆南桐矿业砚石台煤矿瓦斯事故善后工作全面展开
    8. 世界文遗重庆大足千手观音发现暗格
    9. 坚持科学发展 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
    10. 20世纪50~60年代重庆农垦经济研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