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云南方志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发布时间: 2009-09-24    作者:张秀华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7月第20卷第4期 2009-09-24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云南方志的特征

  云南方志的特征。可概括为地方性、广泛性、资料性、真实性与民族性,下分述之。地方性是云南方志的首要特征。无论是省志、府志、州志、县志,或是专门记载山水、古迹的专志,都有明确的地域范围。由于云南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建置沿革、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生产生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于中原的特点,所以在此基础上编成的各类志书,就很自然地有着显著的地方色彩。方志关于农谚、方言、民俗、建筑、土产、矿产等的记载,就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广泛性是指方志所记载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云南方志既是历史著作,也是地理著作,还有文学著作和经济、科技的著作。分别连续记载了云南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举凡云南的建制、沿革、疆域、山川、桥梁、关隘、名胜、资源、风俗、物产、气候、天文、灾异、人物、艺文等都为其所包容。

  资料性也为云南方志的一大特征。云南方志的编纂,采用述而不作,叙而不议方式,如实记述云南的实体、实物、实情、实况,形成云南一方之全史,保存了较多珍贵原始资料。再加上编修方志参加的人员多,采集的范围广,采访的时间长,记录的内容丰富,为各门学科的研究、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料,方志的资料性显得更为突出。

  云南方志还以真实性见长。云南方志的资料来源有几种:一是公文档册、金石碑刻、谱牒家传地方档案文献,二是实地调查与采访,三是信札、笔记及诗文集。云南和平解放,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其中地方档册与调查采访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较为可信。而信札、笔记、诗文集也多是官员、文人的亲笔记录,较真实可靠。另外,云南地方志多为当地有名望之文人、官员所修,“以一乡之人修一乡之书,其见闻较确而论说亦较详也”。

  民族性为云南方志的又一特征。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聚居有26个民族,云南方志记载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就是26个民族和他们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因此,民族特色是云南方志最为独特之处。

  三、云南方志的价值

  特征决定其价值。方志以其丰富而又完备的资料,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文献资料价值。农业和社会经济方面。云南地方志中都列了“农政典”或“农业考”,记载特别详细,保存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经济状况和开发工艺生产情况,如云南山区和半山区都有田地,有的县志里就总结了“田在山脚,水暖,下种宜早;田在山尖,水寒,下种宜迟。”此外,有关手工业、商业的状况,在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中,也有较多记载,如明谢肇制《滇略》,就记载了“永昌腾越之间,沃野千里,控制缅甸,亦一大都会也。其人环巧,善制金、银、铜、铁、象牙、宝石、料绿、竹器、布之属,皆甲他处。”又说:“永昌之细布为佳,而洱海花红膏染成最艳,谓之‘洱红’;永昌善造青,谓‘金齿青’,其他独倍他所。”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当时云南在染织、制器、手工工艺、商品交换方面,都具有相当的水平。这对分析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研究云南各族的经济发展,有参考价值。又如云南茶叶,中外闻名,清人张泓通过采集地方志中的资料,就讲到“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茶’等。毛尖即谷雨前所采,不作团,味清香如荷,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一类,采于谷雨后,以一斤至数斤为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妆资,故名。”这些资料是发展云南绿色产业的重要参考。

  工矿业方面。云南以有色金属著称,从矿冶资料上看,最早云南汉代就有朱提银、个旧锡,唐代有丽水淘金冶炼,产南诏大理刀著称。近代,云南矿冶业发达,历史上曾发生茂隆银矿及民国七府矿权之争等。各地方志中都详细记载了各州县的矿藏开采及冶炼情况。如1922年修的《个旧县志》卷之六“实业部”,就记载了矿山之历史、矿产之种类、矿产之位置、矿山之交通、锡矿之细目、采矿法、大锡成色之鉴别、买卖矿砂之情形、矿山工人之生活、个旧厂规等。又如《会泽县志》就有云南冶铜的记录,《元史》、《明史》食货志都有云南贡纳金、银、铜课居全国之首的记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就可以研究历代云南矿业的发展情况,为当今的矿业开发生产提供借鉴。

  科技方面。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上早有较大的成就,关于天象、气候、地质和水利以及重要发明的资料,在方志的“杂志”、“灾异”或“建置”中,有比较详细的记录。民国三十七年(1948)剑川发生6级地震; 1951年又发生6. 25级大地震,震后,有人查阅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王世贵《剑川州志》和道光、光绪、民国《云南通志》,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及一些地震资料发现:康熙二十七年(1688)剑川大地震,乾隆十六年(1751)剑川大地震。据此《滇南新语》中有“粤稽陈迹,每甲子后遇辰戌丑未年必大震。忆六十年前、逢戌已验,凋瘵过半,今又周甲矣,且逢未,万姓预有忧色”的记载和总结。地志资料所记震前征兆如井水上涨,牲畜不进栏,鸟鹊群噪,气候突变暴热,在后来发生的地震前,也出现类似情况。说明地方志中的资料,对预报地震有参考意义。

  民族文化方面。云南方志详尽的记载了26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像滇西北藏文化,滇西丽江纳西东巴文化和大理白族文化,滇南和滇西南傣文化,滇中爨文化和滇东北彝文化,滇东南壮、苗文化等,方志中都有资料。如元李京《云南志略》记录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而居”,“山田薄少,刀耕火种”。郭松年《大理行记》中称述:“故其宫室、楼观、言语、书数,以至冠、婚、丧、祭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动作、云为,略本于汉。自今观之,犹有故国之遗风焉。”到了明代,明修地方志记录有:“男耕女织,无异中土”,“耕作、房舍、饮食颇类汉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地方志中也有记录,如大理三月街,《大理县志》说“盖榆城有观音街子之聚”,“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观场中物,多药,多毡布及铜器木具”,“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夷物亦无不至”。可以看出三月街由来已久,规模盛大,参加民族多。这些记载,为研究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开发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生动的泉源。

  生态环境方面。方志中都有云南各个地域历史上良好生态环境的详细记载,譬如乾隆四十六年有楚雄《紫金山封山碑》、四十八年剑川《保护公山碑记》、嘉庆三年腾冲《龙王庙碑》、光绪二年会泽植树碑》等,有关老君山、紫溪山树木及异龙湖、大龙箐水源的乡规民约碑文记载,对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有积极作用。这些资料是政府在制定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基础资料,可与现实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社会历史方面。云南自秦汉以来,即纳入中国版图,魏晋时为宁州(亦称南宁州),唐代南诏辖区为云南安抚司地,唐朝册封南诏为“云南王”,宋王朝也多次册封大理王为“云南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大理王”,此间,大理王段和誉心悦臣服,乞修朝贡,曾派布燮李紫琮、臣杨苛祥、坦绰李百祥等押马380(内有50匹特进)、麝香、牛黄、细毡、碧山(大理石)、甲衣、弓箭等进京贡献,顺应时势,与宋和好。公元1253年,忽必烈进军云南,后灭南宋,建立元朝,云南行省的名称正式使用。这些资料在云南志中都有记载。因为云南方志是在云南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反映云南基本情况的综合性著作,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系统、全面的记事、状物、考辩历史,从复杂的历史风云、自然变迁中,探索云南社会历史的变革及自然发展的脉络,保存有连续不间断的云南历史资料。要研究云南的社会历史,就必须依赖于当地的各种方志。多年来,方志在云南的区域研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除上述资料外,云南方志中还包含了建筑、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宗教、对外交往等很多有用的资料。总之,要研究历史上云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军事史实和文化发展,都可以在方志中找到各种资料。关键在于去发现、去挖掘,通过浩瀚的史志整理清查,将那些有用的资料筛选出来,再配合其他资料,对于存史、资治、教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四、云南方志的利用

    1. 劲鼓“廉帆”助跨越
    2. 云南:11月下旬将对10单位进行巡视
    3. 云南多元宗教共处的类型与基本模式
    4. 全力支持云南地震灾区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5. 国务院办公厅: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6. 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赶赴云南地震灾区
    7. 煤矿安监局就云南富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布警示通报
    8. 云南永善地震已致26人受伤 云南省拨300万元救灾
    9. 崇俭抑奢 展现云南精神
    10. 儒学对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的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