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报刊剪辑 >> 抗美援朝专题 >> 抗美援朝运动 >>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政治
抗美援朝中的科学工作人员
发布时间: 2010-07-30    作者:竺可桢    来源:人民日报 1951-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标题:抗美援朝中的科学工作人员

  作者:竺可桢

  日期:1951.11.18

  版次:4

  正文: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日六周年那一天,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曾代表全国科学工作人员,宣言将为粉碎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奋斗到底。这集中表现了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爱国意志。

  中国科学工作者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单医务人员就组织了五十多个志愿医疗队奔赴朝鲜前线,在敌机轰炸扫射下,不顾一切地救护人民志愿军伤员。大城市里的开业医师向来是养尊处优不问政治的,也纷纷参加工作。长沙市八十五个开业医师,就有八十二个报名志愿赴朝鲜前线工作。不少营养专家热情地为志愿军设计和制造干粮。工业、农业、教育工作岗位的科学人员,虽然没机会走上前线,也在积极地为增产节约支援前线而努力。东北的国营公营厂矿的科学技术人员和职工一起,在今年下半年,除完成原订生产计划外,还计划增产节约一千多万吨粮食。全国各大学的各院系掀起了增产捐献运动。中国科学院上海工学实验馆,只三十个同事;也立约增产二亿元。

  我们反观美国的科学工作人员,对于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朝鲜、台湾,抱着什么态度呢?有良心的科学家们,如天文学家锡伯莱,物理学家莫利逊,化学家保林等,是一贯地赞同世界和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到远离美国九千公里以外的地方,为了军火商人的利益来当炮灰,自然引不起科学工作者的赞同与拥护。因此,美国统治者不能不用“忠诚宣誓”、“非美活动审判”等方法来威胁科学工作者为侵略政权服务。美国科学周刊在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发表了一个美国科学工作者写的书评,曾这样写道:“每个有常识的人疑惑着是否在我们政府机关里,尚能留得住一个有骨气有创造性的科学工作人员……从若干政府官员的眼里看来,没有人再比一个科学工作者为更可疑、更奸诈、更不可靠了……。”从这篇文章里,也可以看出美国科学工作者对美国政府的不满。

  再从美国科学工作人员的后备力量来看:美帝国主义为侵略朝鲜战争征召十八岁以上的壮丁入伍,因此大学入学的学生大为减少。今秋美国各大学入学的学生要比去年减少百分之二十一。据今年六月底美国科学周刊所发表的数字,美国各大学的工学院毕业生,在一九五○年为五万二千人,今年已减少到三万人,预计到一九五四年则会减为一万七千人。理学院方面也有同样现象。像今年美国理、工学院毕业人数,在平时已不敷用,再加战时军火生产,技术人员的需要激增,技术人员的缺乏,遂成美国战时生产上极严重的问题。若是朝鲜战事延长,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将更为增加。

  我国科学界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我国因为人力资源的充足,和平建设的需要,不久的将来,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将大大扩充。据政务院文教委员会郭沫若主任委员在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在五、六年内将要培养高级技术干部十五万人。两年来我国生产战线上的巨大成就,使我们相信这个数字是很有把握的。

  所以单纯从敌我双方的科学技术人员的情况,也可看出:我们一边抗美援朝,一边和平建设的前途是十分光明;而敌人侵略朝鲜的战争,是注定要失败的。

    1. 美国学术界关于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的研究
    2. 美国智库中国研究的新特点新趋势
    3. 毛泽东国家安全观与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思考
    4.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背后的三种思维
    5. 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析
    6. 不情愿的让步:美台纺织品贸易谈判(1969~1971)
    7. 美国中央情报局对越南战争升级时期中国意图与举措的评估
    8. 西藏叛乱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达赖喇嘛秘密通信探析
    9. 郭永虎:西藏叛乱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达赖喇嘛秘密通信探析
    10. 谈谈吴晗的爱国、贫困与骨气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