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返回首页
史海烟云
抗美援朝纪实:“必须越过三八线”
作者:李庆山    发布时间:2010/10/15    来源:国史网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0年12月4,中共中央向志愿军首长转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朝鲜战争的看法:“战争有可能迅速解决,但也可能拖长,我们准备至少打一年。”“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我们认为美帝国主义必须承认撤出朝鲜,而首先撤到三八线以南,才能谈到停战。最好我们不仅拿下平壤,而且拿下汉城。主要的(要)消灭敌人,首先是全歼伪军,对促进美帝撤兵会更有力量。美帝如承认撤兵,联合国有可能在同意中、苏参加的条件下,主张全朝鲜人民在联合国监督下,选举自己的政府。”毛泽东已经预见到志愿军将取得第二次战役的胜利,朝鲜战局也将因此得到扭转。但敌军的有生力量还没有被大量消灭,要赢得战争的胜利,斗争将是持久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下一步还要为巩固和发展胜利而继续发动攻势,不能让敌人得到喘息整顿的时间。

  然而,这时要继续发动攻势,困难很多:由于两次战役的作战伤亡和冻伤,各军普遍需要补充5000名至1万名兵员,而后方报名参军的新兵集中之后也至少要有1个月的训练,才能开到前线。而且,后勤供应不畅,没有空军掩护而又不断加长的后方运输线,在美国空军的袭击下,运输时时受阻,粮弹被服油盐都不能按时接济,部队的枪弹装备待补,健康状况日差,很多人患了夜盲症。彭德怀司令员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结合部队的情况,提出:准备先由朝鲜人民军第2、第5军团南进,造成带战略性的断敌退路,志愿军则暂不超过三八线,即使在向南推进中能歼灭逃敌或给敌以歼灭性打击,能超越三八线或相机取得汉城,亦不宜作过远南进。拟在三八线以北数十里停止,进行修整补充,待新入朝的部队到达后,于来年三月初再举行求得歼灭敌人主力的新的攻势作战。

  战场形势的发展,果如毛泽东所料。美国政府不甘失败,在“联合国军”退守三八线后,即以“先停火,后谈判”为幌子,力图使“联合国军”得到整顿,好卷土重来。

  12月初,美国政府在其不利的情况下,伙同其盟国提出了所谓先停火、后谈判的建议。

  12月7,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在会见我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时说:“印度等13国将在数日内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先在三八线停战,以便能进行协商’的建议。”还说:“如果中国宣布不越过三八线的话,则将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

  中国政府对此进行了揭露和批驳。

1211日,周恩来总理针对13国提案提出:“美军既已越过了三八线,因此三八线已被麦克阿瑟破坏而不复存在。”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我们不能宣布不越过三八线。

1213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要求,志愿军必须克服和忍受一切困难,打过三八线。他指出:(一)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带来很大的不利。(二)此次南进,希望在开城南北地区,即离汉城不远的地区,寻歼几部敌人。然后看情况,如果敌人以很大力量固守汉城,则我军主力可以退至开城一线及其以北地区休整,准备攻击汉城的条件,而以几个师迫近汉江中游北岸活动,支援人民军越过汉江歼击南朝鲜军。如果敌人放弃汉城,则我西线6个军在平壤汉城间休整一段时间,再继续战斗。

  彭德怀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立即和几位助手一起研究这一指示,都表示完全同意。大家认为,我军虽然取得第二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朝鲜战局,但敌人主力并未被我歼灭,要最后打败敌人,还须作艰苦的努力。

  前线志愿军几个首长异口同声“过就过吧!”

  为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的电报指示,彭德怀同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几位志愿军领导人一起,认真进行了研究。

  下一步怎么打?何时发动第三次战役?根据战争是长期的,敌人在三八线预有准备,我军连续作战,急需休整补充等实际情况,大家的想法是第三次战役可考虑放在1951年春季。

  在研究作战问题时,彭德怀仔细听着每个人的发言,有时站起来走几步,但很少插话。最后他表示,根据敌情我情,第三次战役可考虑放在1951年二三月间。他说:敌人部署在第一线的兵力有13个师(旅),共20多万人。我第一线兵力加上人民军,也只不过30万人,又连续作战,相当疲劳,急需休整和补充。他谈到后勤问题时讲得也很具体。他说,西线兵站掌握之能用汽车不过300辆,运输线较第一、第二两次战役时延长将近两倍。各军大衣多数未运来,第42军棉鞋亦未运到,甚至有部分同志打赤脚,棉衣、棉被被敌机投燃烧物烧掉不少,油、盐、粮、菜运不到或供应不及时,部队病员增加。若无速效解决办法,势必延长战争。

    1.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陆战装备运用的基本经验
    2. 抗美援朝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造
    3. 抗美援朝:正义之战、扬威之战、固基之战
    4. 论抗美援朝运动中妇女组织的社会动员
    5. 抗美援朝的意义不容低估
    6. 专家座谈《伟大的抗美援朝》:伟大伟大精神产生伟大力量
    7. 对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问题的认识
    8. 论抗美援朝运动中民众的爱国情感教育
    9. 抗美援朝文学的历史功绩
    10. 抗美援朝时期北京地区的代耕制度
    相关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