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重大贡献
发布时间: 2011-09-29    作者:罗燕明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1-08-22
  字体:(     ) 关闭窗口

胡锦涛的“七一”重要讲话在谈到港澳台工作时强调,我们要一如既往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港澳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港澳同内地的交流合作,团结一切爱国爱港爱澳力量,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各界往来,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为两岸同胞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创未来。在这里,我想结合讲话的精神谈谈我们党用“一国两制”方针处理港澳台问题所走过的光辉历程。

用一个国家实行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港澳台与祖国大陆的分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国家的和平统一、两岸四地的共同发展做出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的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武力解放。1956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鉴于美国长期霸占台湾和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把对台方针改为争取和平解放。1960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一纲四目”,向台湾当局传递了和谈的诚意。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实现了断交、废约和撤军,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列为80年代“我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之一,于198112月向台湾当局提出了“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即“叶九条”。香港问题随后也提上了中英关系的议程。19829月,邓小平向撒切尔夫人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收回香港,届时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19842月,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总方针,适用于台湾,也适用于港澳。

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祖国的统一问题?一是台湾国民党当局没有放弃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一点与中共的主张相同。二是港台经济发展较快,率先进入了东亚四小龙的行列。澳门落后一些,现代化程度也高于内地。国家统一后,保持这些地区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生活水平不下降,有利于和平统一、平稳回归、共同发展。

但是,台湾当局依仗美国的撑腰和军售,拒绝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统一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港澳回归先行一步,承担起了“一国两制”试验和示范的历史重任。中国政府通过外交谈判争取到了英葡两国的合作,先后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制定了两个基本法,后来又克服了苏东剧变后的国际逆境和英方的对抗,使港澳得以平稳过渡,顺利回归。

港澳回归祖国后保持了长期的繁荣稳定,在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恶劣环境中,没有跟着资本主义国家一起衰退倒下,反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不仅符合中国国情,是可行的,而且是成功的。西方学者和政治家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但是他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成功。

这种成功首先应归功于“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和基本法本身,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区政府严格遵循了这些方针、政策、法律。其次应归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大树下面好乘凉,正如卸任香港特首董建华所说,祖国好,香港才好。香港有些政党和个人要求中共下台,改变主体制度,鼓吹完全自治。殊不知中共垮了,哪还有“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可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第三,应归因于中央人民政府支持特区繁荣的制度安排和施政举措。从2003年起,中央政府对港澳的管理由无为而治转入有所作为,先后出台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以及港澳之间交流合作。最后,应归因于港澳同胞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提高。尊重中央政府,尊重特区政府,尊重社会主义主体,两种制度在一国之内和谐相处,已成为港澳民众的共识。

    1. 孙翠萍:“一国两制”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
    2. “一国两制”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的基本脉络和经验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
    4.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创新的伟大历程、主要成就与经验
    5. 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历史底蕴和实践基础
    6. 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7. 储著武: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生动实践
    8. 罗燕明:中国共产党与香港澳门(1921-1950)
    9. 中国共产党消费政策百年变迁:轨迹、动因与逻辑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外交工作的历史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