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10-03-12    作者:王健 郑凯旋    来源:人民网 2010-01-12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制度建设的进步尤为明显,这些宝贵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放方面。
  (一)党的制度建设的本质在于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党内各项制度的建立,实质上都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邓小平曾经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坚持这个传统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他还告诫全党:“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员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没有民主集中制,党和党的组织就有可能四分五裂,变成一盘散沙而丧失战斗力;没有民主集中制,党和党的组织就有可能被个人或少数人操纵而成为专制的工具;没有民主集中制,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就可能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牟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而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党内民主则难以集中全体党员的经验和智慧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即使有了好的决策,也难以真正落实下去。党内民主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形成正确的集中,我们党才有强大的战斗力;只有发扬党内民主,并且用党内民主引导和带动人民民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具有合法的基础。加强和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制度建设,在全党形成用制度建党、按制度办事、依制度用人的现代民主氛围,必然会极大地推进党内民主,为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提供保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制度环境。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认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应用。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坚持这一原则,决策就比较正确,党就团结统一,工作就做得比较好;什么时候这个原则贯彻得不好,决策就容易失误,认识就难统一,工作中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中突出增加了民主集中制的内容,并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这既是对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辩证关系的科学阐述,也是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根本方向和具体指导。并且再次强调了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他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少数人专断。
   (二)党的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完善领导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是党的领导原则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在领导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工作规程和行为准则。长期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以党代政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认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为此,他指出:“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在他的推动下,党的十三大正式作出了实行党政分开的决策,规定了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这就划清了党组织与行政机关的职能,基本上做到了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各项改革的继续深入,党的地位与角色进一步发生重大转变。为此,在实践党和政府对各项具体工作的领导时,江泽民强调,各级“领导班子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主要领导既要有魄力,善于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果断拍板决策,又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实行正确的集中。每个领导成员都要按照集体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又要关心全局,积极参与集体决策。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讨论,会议决定,严格按照规则和程序办事”。
  同时江泽民又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江泽民的科学论述,为新时期党的领导的内容、方式和实现途径提出了基本要求,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是我们今后对领导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也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三)党的制度建设的保障在于健全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党的监督制度是党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党的监督制度一直是党的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邓小平指出,作为执政党,我们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此后,党的十三大强调要对从政的党员加强监督,特别是对担负主要领导工作的党员干部,应订立更严格的规矩。2000年,江泽民总结多年来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指出“: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的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则通过修改的新党章明确规定要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针对近些年来党内监督制度薄弱的问题,从基础法规的高度,全面构建了党内监督结构体系,用相当大的篇幅,分别对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和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十项监督制度作了具体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出了党内监督的七大重点,即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的情况;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法执政的情况;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保障党员权利的情况;在干部选拔任期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在这些制度中,有些是将实践证明的好的做法进行了提炼和概括,有些是对近年来实践经验上升到党内制度和法规的层面,还有一些是借鉴了国家监督制度的内容,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关于党内监督制度的规定,适应了党内监督工作的需要,体现了党内监督的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指导性,必将在党内监督中发挥重要的保证作用。

    1.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人口决策历程考察
    4.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点认识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的宏观审视
    7. 改革开放以来军史编研工作的主要成就及做法
    8.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解放军制度建设基本经验
    9. 杨高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解放军制度建设基本经验
    10.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军队制度建设基本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