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发布时间: 2010-03-09    作者:沙健孙    来源:《毛泽东与新中国建设》 2010-03-09
  字体:(     ) 关闭窗口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无数像林祥谦、刘胡兰、董存瑞这样的无畏的英雄和不屈的战士。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这种现象曾经被人称作是“开万国未有之奇”。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伟大的爱国者宋庆龄、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国民党左派何香凝等,即使在最艰苦的年代,也始终坚持革命的立场,与共产党站在一起。邓演达、李公朴、闻一多、杜斌尽等,还在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李济深、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等,爱国侨领陈嘉庚、司徒美堂等,也都先后成了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毛泽东说过,假如没有苏联的存在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没有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和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斗争,堆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国际反动势力不知要大多少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胜利的;胜利了,要巩固,也不可能。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一些国际友人还直接参加了中国的革命斗争,有的已经长眠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得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自来是很英勇的。但是,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的近8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了,抵不住,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阵下来,宣告破产了。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中国才改换了方向,中国人在精神上才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革命的面目才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故乡在欧洲。要把这个在欧洲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运用到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情况复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中来,这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而又艰苦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终于逐步地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具有易于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从而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经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大革命时期萌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形成,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深深扎下了根。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旦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就转化成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力量。正因为如此,连坚决反共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1949年底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在中国不存在抵制共产主义的基础。”虽然他对此并不甘心,仍幻想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民主个人主义者会再显身手,以便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正是由于有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革命才有了赢得胜利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的政治领导,不是自封的,而是由执行下列几个条件去实现的:

  “首先,是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关于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事变中的动员口号。”[5]

  中国共产党不仅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而且为这个革命的每一发展阶段规划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例如在抗日战争前夕,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这样的基本口号,又提出了“停止内战”、“争取民主”、“实现抗战”等动员口号。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样的基本口号,又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等动员口号。这样,就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共同斗争的目标,并为他们的团结提供了政治基础。

  “第二,是按照这种目标在全国行动起来时,无产阶级,特别是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

  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英勇地站到了北伐战争的最前线;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冲破白色恐怖的高压,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并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土地革命;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共产党人在敌后的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领导人民坚持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人更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成为带领人民夺取全国胜利的核心力量。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时间里,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数十百万优秀战士,它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如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邓中夏、苏兆征、彭湃、陈延年、恽代英、赵世炎、张太雷等,许多杰出的将领,如方志敏、刘志丹、黄公略、许继慎、韦拔群、赵博生、董振堂、段德昌、杨靖宇、左权、叶挺等,也都在这个斗争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人以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多数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三,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与同盟者的适当的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同盟。”

  中国共产党首先依靠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广大群众,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同民族资产阶级以至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了统一战线,从而组织起亿万民众,调动了各路直接和间接的同盟军,集中地向着当前的主要敌人进行了胜利的攻击。比如,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就胜利地进行了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更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和进行;等等。

  “第四,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自己从只有几十名成员、几个小组的幼年的党发展成了拥有数一百万党员、在政治上成熟了的群众性的党,成了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坚强核心。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也犯过不少的错误,它所领导的斗争也经历过许多的曲折,甚至遭受过严重的失败。如第一次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十年内战后期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就都曾经使中国革命的力量受到过巨大的损失。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不谋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是善于总结经验,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因此,任何错误和挫折不仅没有把这个党压垮,反而使它锻炼得更加坚强起来,使它所领导的事业不断地战胜艰难险阻而逐步地走向了胜利。

  在1840年以来近80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压迫的英勇斗争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没有一个如同中国共产党那样的先进的革命政党的坚强领导;在1919年以来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由于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虽然也经历过曲折,但终于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一个伟大的真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20日发表联合声明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发表联合公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孟加拉人民共和国联合声明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5. 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的历史考察
    6. 浅谈国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8. 深化中土友好合作关系的联合声明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10. 为中华塑像·写史·立传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