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抗战记忆 >> 历史不会忘记
吴运铎: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发布时间: 2015-08-19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8-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人物简介】吴运铎(1917年—1991年),湖北武汉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在安源煤矿当矿工。抗战爆发后,他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1938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兵工局厂长、副局长、五机部机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等职。1991年5月逝世。2009年当选为全国“双百”人物。
  吴运铎心系兵工,为人民兵工事业无私奉献。在淮南根据地时,敌人封锁严重,军工生产困难重重,他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带领职工自制土原料、土设备,扩大了枪弹生产。他还主持设计研制成功枪榴筒,参与设计制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火力作出了贡献。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余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仍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不仅在我国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被译成7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8日 09 版)
    1.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 中国与苏丹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3.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
    4.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在规定性及其启示
    5. 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
    6. 海外视域下的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7. 从“客场”到“主场”: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践的变化
    8. 1950—1975年中越两国政府在培训越南干部方面上的配合
    9.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
    10.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