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2010年我国理论学术界的新见要览(2)
发布时间: 2010-12-28    作者:张越    来源:《北京日报》 2010-12-28
  字体:(     ) 关闭窗口

经济学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些学者指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以下制约: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素结构上,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双重困境,从外部环境看,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外需放缓不利于中国出口,而我国对外依赖型经济增长为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压力创造了条件。从内部因素看,刺激性政策措施,有效地实现了“保增长”,但也带来了贷款规模发展过快、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等新问题,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难度较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资产泡沫与通胀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确保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轨道。

2、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引起极大关注

近年来,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实现了稳定经济增长这一目标,同时也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有学者认为,抑制通货膨胀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形成产业链,保持或加快原有经济发展速度,使资金保值增值需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应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也有学者认为,对付通货膨胀应继续推进人民币缓慢升值,形成合理的汇率波动空间,加大加快对外投资。还有学者认为,人为地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反而加剧通货膨胀,而通过提高利率等措施抑制投资过度,会使境外热钱涌入中国,助推物价上涨,不仅会对冲货币政策回调的效果,更可能导致经济泡沫的蔓延,加大通胀治理难度。提高居民收入是应对通胀的良方。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是非常必要的。

3、关注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问题

收入分配不合理及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有学者认为,工资增幅不宜过高,因为增加工资就会进一步推动通胀、影响就业、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有学者认为,通胀一般都是由于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或是某些方面商品供求短缺和囤积居奇垄断市场所造成的。要实现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就得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居民不是没有意愿消费,而是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没有能力消费。有学者认为,目前初次分配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劳动收入被长期压低,劳动力体制转型不到位,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另一个方面,在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的分配中,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在下降。而要努力提高上述两大比重,需要加快改革步伐,比如破除垄断,合理调整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在一次分配中政府要发挥作用,理顺各群体间收入分配的关系,妥善协调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的关系。因通货膨胀已使部分工薪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下降,要加大补贴力度,强制推高工薪阶层工资的增速,使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高于通胀水平。(作者孙咏梅系中国人民大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1. 2010年我国理论学术界的新见要览(3)
    2. 2010年我国理论学术界的新见要览(1)
    3. 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与学术界研究浅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