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2010年我国理论学术界的新见要览(1)
发布时间: 2010-12-28    作者:向春玲 章敏敏    来源:《北京日报》 2010-12-27
  字体:(     ) 关闭窗口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三个进展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学者大致从三个方面继续深入:

第一,有学者依据历史资料考证了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演变和定型的过程,还有学者考察了唯物史观传入中国时的背景和特点,指出李达等人曾经阅读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原著,并非只是依傍或照抄苏联哲学的观点,还有学者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以唯物史观重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整个地占据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过程。

第二,一些学者就历史唯物主义“经典表述”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极大地抽象和简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内容,是后来教条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应该立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尤其是《资本论》,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的丰富思想。

第三,还有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科学还是哲学,应该如何重释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争论,其中又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消灭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不再是哲学”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讨论对于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当代意义

学者们的方法论自觉明显加强,对研究方法的讲究使得对许多问题的讨论有可能在更为深刻和普遍的层面上展开。具体来说:

围绕着如何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及当代意义,有学者提出应该特别注重当年马克思哲学“出场”时的学术史、“思想史”背景,重视其原始文本及原始语言,借鉴国际同行的成果,力求能够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具有国际水准并积极进行国际对话。

有学者则认为,过去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对之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宣传,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从现实实践的发展要求看,这种思路的缺陷已经明显表现了出来,必须予以改变,只有从三者内在关联的整体性角度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也只有从这种整体性角度才能有效防止屡反屡犯久治不愈的教条主义弊病,实现其洞见历史把握现实的指导功能。

还有学者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是科学和价值内在统一的原则,是建基于历史性的实践批判和批判实践的双向批判精神和超越性建构意识,“返本”是为了“开新”,必须以当下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精神下广征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展开多学科的对话,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观点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要特别重视“中国经验”的研究,克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关心不重视、只讨论所谓“哲学问题”的缺陷。

    1. 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与学术界研究浅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