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篇
1、政治体制改革:状况、路径、内容、突破口成为争论的热点
随着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提出,学者围绕政治体制改革的状况、改革的路径、改革的内容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者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尘埃落定,剩下的主要体制性障碍就在政治体制领域,抓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非常紧迫。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既有悖于客观规律,也不符合客观事实,根本站不住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中国社会安定团结,战胜了诸多罕见的艰难险阻,不仅说明我国的政治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足以表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勃勃生机。
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关键,有论者提出是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内容主要包括围绕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让公民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党政关系,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关于改革的路径,有学者提出,主要是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以完善基层民主选举为改革的突破口。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同观点,反映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人们的政治诉求在不断增强的同时,差异化也在加强。
2、管理、引导网民和网络舆论: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我国网民的快速增加,网络群体大量涌现,网络事件层出不穷,各种网络名词广泛流行,网络公民社会开始崛起。如何管理、引导网民和网络舆论,成为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有学者指出,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在网络上的延伸,对于推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完善政府公共管理、促进民主政治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网络民意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决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政府如果无视网络民意存在,那么就会闭目塞听,如果过于相信网络民意,则可能会偏听偏信。政府利用网络民意完善决策,应从提高对网络民意的整合和引导能力、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网络民意的引导和监督等几方面努力解决。
3、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主要原因和解决的关键是什么
我国处在人民内部矛盾高发期、易发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全国上下都关心的话题。有学者提出,权益问题是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原因,维护群众权益是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要把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作为工作前提,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标准界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界限,防范以公共部门利益损害个体利益,构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形成合理规范的人民群众权益协调保障机制,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田改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