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2010年我国理论学术界的新见要览(3)
发布时间: 2010-12-28    作者:刘武俊    来源:《北京日报》 2010-12-27
  字体:(     ) 关闭窗口

伦理学

1、关注30年来道德发展轨迹

今年是中国伦理学会成立30周年。有学者选取了8个有影响的道德事件来展开我国近30年来的社会道德发展轨迹。这8个事件分别是:“蛇口风波”与义利之困: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从张华、赖宁到“大兵”:美德的前提;个人与集体:道德主体的纠结;王海打假:市场上的道德较量;“滑坡”还是“爬坡”:道德视角的反思;德治还是法治:国家政治的抉择;“跑跑”与“跳跳”:被弱化的角色意识;“全球伦理”与“普世价值”:道德话语权之争。从这一系列公众熟悉的事件和话题中,我们体会到伦理学的研究与社会的联系是如此的密不可分。

2、道德调查得到重视

伦理学的研究从来就不是闭门造车,但闭门造车的趋向不是没有。今年,伦理学界加强了对社会道德现象的实地调研,如《当前我国诸社会群体伦理道德的价值共识与文化冲突——中国伦理和谐状况报告》、《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状况及其引导对策》等,都是实地调研的结果。基于此,有学者发表了题为《道德调查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文章,从多角度强调了道德调查的重要意义。

3、多元与共识、民族与普世的研究热闹异常

在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任何民族的当代和未来发展都将无法摆脱世界历史的语境,这就使得如何处理多元文化与普遍共识、民族精神和普世伦理的关系成为伦理学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当今世界,愈是承认和尊重差异,也就愈是需要寻求共识。差异是事实,而共识也有某种客观的根据。因而,在多元社会中,承认差异的存在而寻求共识的努力在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或许,“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不仅仅是理想,更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案。

4、环境伦理、环境正义研究升温

“和谐共处”的理念必然也要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和2010年年底的坎昆国际气候大会,促使学者对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深一步的思考。毋庸置疑,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成为世界各国公众普遍接受的理念。学者们从中西传统不同的资源中寻找生态伦理的历史资源,尤为可贵的是,一些学者发掘了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思想,将民族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时,与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相联系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定目标的制订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于是,学者们纷纷探究环境正义问题,主张各国应该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之下,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受环境变动影响的情况,勇于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作者郭清香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1. 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与学术界研究浅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