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边境农场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此改变了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局面,使我国西北边疆安全有了可靠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基础。新疆与国外的交界地区基本以高山峻岭为线,通道是屈指可数的山口、口岸,基本上都在新疆兵团边境团场的控制范围之内,如163团在巴克图,90团在阿拉山口,62团在霍尔果斯等,成为镇守西北边疆的重要屏障。这些处于战略要地的边境团场使中苏边境一旦出现变局,就能够立即发挥巨大的作用。对此,毛泽东称赞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很有希望。”[12]
三、新疆兵团戍边体制的完善与戍边能力的逐步提高
随着中苏边境紧张和冲突的频繁发生,新疆兵团成为保障国家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力量。在此情况下,新疆兵团不断完善戍边体制,重视民兵的作用,组建了现役部队,增强了后勤供应,进一步提高了戍边能力。
(一)新疆兵团武装队伍建设
1961年1月,新疆兵团司令部正式设立武装处,1965年3月,武装处正式扩编为武装部。新疆兵团在政治部还设立了民兵政治工作部。同时,为加强民兵的干部培训,新疆兵团成立了教导大队。这期间,各师(局)也成立了相应机构。1968年,新疆兵团实行现役和非现役混合编组。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兵团组建50个现役连队。4月,新疆兵团党委改革兵团机关领导体制,将武装部改为兵团作战部,下设三个科。9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兵团又在各师组建了现役部队。
1962年“伊塔事件”后,1963年秋至1964年春,伊犁自治州又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关命令和规定,划定了边境禁区、边境管理县和管理区。再加上为遏制边民外逃而组建的6个独立营,21个值班民兵连,形成了自阿勒泰地区至伊犁地区沿中苏边境一线的新疆兵团团场分布带,完善了兵团的布局。[11](p.168)196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工作会议决定,在必要情况下,新疆兵团民兵可以成为地方部队兵团,甚至成为正规部队的野战兵团。到1964年上半年,已经组建了值班连队315个,[11](p.146)到1965年底,已组建值班连队有446个,民兵总数达到5.1万余人,[11](p.177)另外,还有基干民兵连189个,共35600人。[13]兵种实现了多样化,包括炮兵、骑兵、工兵、通信兵等,保证了应对西北边疆各类突发事件和解决边疆隐患的需要。
民兵分为值班民兵、基干民兵、普通民兵三种。值班民兵既具有地方武装性质,又具有野战军性质,在政治、军事素质方面达到或接近正规军水平。民兵长期生活在边疆,熟悉边疆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了解和掌握分裂分子、恐怖分子活动的习性和特点,能够在复杂的斗争中做到知己知彼、针锋相对,形成一股强大的威慑力量和打击力量,充分体现了新疆兵团人在漫长西北边疆中所具有的优势。
(二)新疆兵团武器装备建设
为有效应对西北边疆危局,新疆兵团非常重视武器装备工作。1960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民兵工作会议之后,新疆兵团开始组建的民兵装备的武器为(到1961年6月底止):各种枪851支,60迫击炮7门。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961年下半年调拨给新疆兵团各种枪14333支,苏四三式八二迫击炮10门。[11](p.166)1962年10月18日,总参下发《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值班连队的组编与装备等问题的规定》,并规定了关于装备问题的经费细则。1963年5月,全兵团300个值班连的组建任务已完成221个,装备了144个连(其中步兵连128个、骑兵连4个、机炮连12个)。[11](p.148)
综上,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西北边疆中苏冲突的局势下,新疆兵团“战斗队”的功能不断增强,基本达到了当时巩固西北边疆安全的预期目标。周恩来充分肯定了新疆兵团在“战斗队”建设上的成绩:“生产建设兵团既是生产队,又是工作队,又是战斗队。战斗方面以前抓得不紧,1962年以后抓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