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制造“伊塔事件”。在苏联不择手段的诱骗和策动下,大量边民外逃导致了“伊塔事件”。据统计,仅1962年5月27、28两日,客运站就售出800多张去苏客票。[3](p.228)5月29日,大约有1000多人未购买到车票。于是,边民便以“购票”为借口,砸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客运站大门和办公室门窗,围攻、殴打客运站工作人员和在场的群众、民警及汉族干部,在挟持到现场做劝说工作的州长之后,冲进州人委办公大楼,殴打干部、警卫战士、破坏办公室设施。从1962年4月中旬到5月末,伊犁、塔城地区参加外逃的总人口为74570人,其中非法越境去苏的有61361人,带走大小牲畜23万头,大车1500多辆。[10]事件发生后,边境地区不少基层政权瘫痪,农村组织解体,田园荒芜,牲畜失散,给自治区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据统计,边民外逃带走的牲畜、车辆以及造成60万亩耕地荒芜,加上政府机关、企业的损失,粮食、物资被抢劫,“伊塔事件”造成的损失共计达1亿元以上。[10](p.247)
新疆兵团是一个抵御侵略、维护稳定的准军事实体,其党、政、军一体化政治组织具有灵活性,可以随着局势的变化及时发挥应对作用。为了迅速制止边民非法越境,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事变,一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及时派出工作组制止事态继续发展,加强对边境群众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委的指示,新疆兵团加强并突出了“军”的职能,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从1962年5月5日起,新疆兵团立即组编了6个独立营,共21个值班民兵连。在1962年5月29日的冲击砸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机关、殴打负责干部、抢走重要文件以及冲击中共伊犁区党委机关的暴乱事件中,农四师奉自治区和新疆兵团党委命令,派出了一个警卫连、两个武装民兵排,协助公安干警维持秩序,收复了被暴徒占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委办公大楼。伊宁市成立卫戍司令部后,新疆兵团从农八师调出两个基干民兵连,加强伊宁地区的警备力量。[11]同年,新疆兵团根据新疆军区的指示,在中苏边境增设58个边防工作站,并新设一批国营农场,他们配合国防军,加强了边防力量,昼夜巡逻在国境线上,保卫了边境各县人民政权,有效地劝阻了边民非法越境,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局面从此得以改观。
(二)新疆兵团的“三代工作”稳定了西北边疆局势
“伊塔事件”发生后,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周恩来召见了新疆兵团副政治委员张仲瀚,指示新疆兵团承担起维持治安、劝阻边民外逃的任务,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并要求新疆兵团沿中苏边界建立国营农牧林场带,加强边防力量。新疆兵团迅速落实中央指示,从1962年5月11日起,从农四、五、六、七、八、十师和新疆兵团直属单位先后抽调选派810名干部、16750名工人组成工作队,配备汽车39辆,拖拉机和康拜因45台,[11](p.141)奔赴指定地点执行任务。工作队进入伊塔地区后,在阻止边民外逃的基础上,重建了各级党政机构,恢复与发展了农业生产。在当地的党政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新疆兵团圆满地完成了“三代”任务,防止了西北边疆局势进一步恶化,并逐步恢复了边界生产、生活秩序。同时在1962年7月,中共中央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作出决定,责成新疆兵团有计划地、迅速地沿边境地区建立若干边境农场,以期能联成一条农场带,作为国防的前沿和特殊的生产基地,在边境地区“种军事田”、“放政治牧”,抵制苏联在边境地区的蚕食和渗透。从1962年9月开始,新疆兵团开始了大规模边境农牧团场的建设,发挥了独特的“工作队”和“战斗队”作用,成为西北边疆安全的忠实捍卫者。
(三)“铁列克提事件”后新疆兵团军民联防体制的逐步建立
“铁列克提事件”的发生使中国西北边疆地区面临的安全压力更为凸显。新疆兵团加快了边疆团场的建设步伐,以应对更大的危机。
至1972年,新疆兵团在新疆2019公里的国境线上,共建成边境农场58个,形成了纵深10公里~30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其中,边境一线农场38个,耕地面积234.13万亩,总人口15.55万人,职工8.21万人,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1个,克拉玛依市1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2个,塔城地区9个,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8个,阿勒泰地区3个,哈密地区3个,阿克苏地区1个。同时,为了继续加固边境的攻防体系,在二线又建立起20个农牧团场。[11](pp.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