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论点荟萃
警惕国外强加到中国头上的5个谬论
发布时间: 2010-08-24    作者:刘水明 明金维等    来源:新华网 2010-08-24
  字体:(     ) 关闭窗口

西方渲染"中国威胁论" 背后存在多重动机

   讲到“中国威胁论”其实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借口就是“黄祸论”,实际上就是“中国威胁论”的前身。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中国威胁论”从未消失过,处于一些国家的战略考虑,这种论调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原本判断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步苏联后尘会迅速土崩瓦解的西方国家,更不愿看到和相信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于是利用他们掌握的国际舆论优势,纷纷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

   就目前来看,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舆论兴奋点的转移和中国国内中心工作的调整,“中国威胁论”也就在不同的时间段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版本,如有以美国五角大楼的《中国军力报告》为代表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及其包含的“中国航母威胁论”、“中国导弹威胁论”、“中国舰艇威胁论”等,此外还有对中国怀有敌意的少数西方学者和报刊一再鼓噪的“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发展模式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意识形态威胁论”、“中国技术威胁论”、“中国粮食消费威胁论”、“中国能源消费威胁论”、“中国食品出口威胁论”、“中国移民威胁论”、“中国留学生威胁论”、“中国间谍威胁论”等等。  

   过去,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以强调中国军事威胁为主。但如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环境、科技甚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成为“中国威胁论”覆盖的范围。

   如果真相信这些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那么西方国家民众面临的一切苦恼、问题和困难,都会归因于中国,使中国成为“替罪羊”。比如有的国家税收太高,是因为政府必须扩充军备平衡中国日益现代化的军事力量;全球变暖是因为中国工业发展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失业率居高不下是因为中国的廉价商品倾销打垮了国内制造业,夺走了他们的饭碗;吃的东西不安全是因为中国出口的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甚至是狗生病了,也认为是中国出口的宠物食品含有毒素……总之,来自“中国的威胁”无处不在,防不胜防,我很佩服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简直连好莱坞虚构电影脚本的剧作家都会自叹不如。

  一些国家不遗余力散布、渲染“中国威胁论”,其背后有着多重动机——在国内政治层面,一是可以籍此掩盖本国政府的政策失误;二是想以此来平息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在国际政治层面,一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前进的道路上制造障碍;二是为了恐吓中国的周边国家,以扩张自己的势力;三是阻止广大发展中国家效仿“北京模式”走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虽然我们不断用事实证明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但要从根本上消除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刘水明)

   站不住脚的“中国威胁论”

  就在美国主流社会日益以成熟与理性的视角看待中美关系之时,美国《商业周刊》却抛出一篇奇谈怪论,声称来自中国的“假冒芯片”导致美军直升机在伊拉克或阿富汗坠毁,不仅“对美军作战能力构成严重威胁”,而且“方便中国间谍窃取机密”。

  和美国少数媒体此前妖魔化中国的“作品”类似,这篇长达7页的报道充斥了偷换概念和扭曲事实等手法。作者的用意或许是为了“吸引眼球”,但拿站不住脚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当卖点,却不仅让人怀疑其贸易和科技常识,更让人质疑其职业操守。美国官方至今不予评论,许多读者却已在《商业周刊》网站上留言,对文章的真实性和动机提出了疑问。

  有读者指出,《商业周刊》文章所指“中国假冒芯片”,其实原本是美国淘汰的旧芯片。这些旧芯片的回收和再加工、利用,已成为一个跨越国界的产业链,也具有保护环境的意义。一些企业回收美国旧芯片后重新加工,在国际市场销售时注明了不是原产品,也并非有意售予美军。美国军方通过中间商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芯片,用于军事领域,其实是其自身的把关问题。

    1. 温家宝:战胜贫困 共享人类发展成果
    2. 加强核安全应趋利避害
    3. 【海外版】叙利亚局势能否化“危”为“机”
    4. 朝鲜经济状况与改革前景
    5. 同化,国际社会说不!
    6. 冯永锋: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医改
    7. 中国代表呼吁国际社会为缓和叙利亚局势创造条件
    8. 共生性国际社会中的中国追求
    9. 国际社会应同舟共济
    10. 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