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强化华侨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华侨华人认同问题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强化华侨华人文化认同可以有五个方面的策略。
第一,全球化进程使我国因求学、经贸和就业等原因移居国外的人越来越多,各种突发事件和商业纠纷也会越来越多,国家应制定关于华侨华人权益保护的基本战略和策略,这既能够彰显我国保护与祖国有密切族群联系的华侨华人的决心,阻遏某些势力对其权益的侵害,同时会大大提升华侨华人对祖国的向心力和信任感。
第二,在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上,不仅要关注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而且要关注数量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如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等。为此,应对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某种重构,构建涵盖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概念、形态,实施“文化包容”策略,强调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形式和多重性内涵。这涉及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感的培养,象征性符号和仪式、传统节日对个体民族认同感的影响等重要问题。国家应专门立项,让民族学、人类学和历史学一起研究可以示意和传播的多重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话语形态。
第三,全球化进程提升了华侨华人在居住国和中国之间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交流的桥梁的作用,因此多重文化认同和双重归属感越来越成为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常态。应鼓励和支持华侨华人积极融人居住地主流文化,倡导“多重认同”的策略,即华侨华人既接受居住国的文化,也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从层次上看,“多重认同”最基础的是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而后依次是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生物族群是个体不可选择的;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至少在现代社会是可以选择的;而文化认同是最具选择的自由空间的,一旦形成也最具稳定性。这样,一个华侨可能是在族群身份上有华人的认同,在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长认同于居住国,而在语言和生活方式方面,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方面有多重结构。族群身份是生物学的事实,但是否愿意认同这个身份甚至为之感到自豪,仍然是个问题;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也是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的。此外,我们可以期望华侨认同族群身份,但不能期望他们认同国家政治利益和意志,也不能期望他们在语言、文化方面全面认同中华文化。因此,应通过语言、文化方面的部分认同培养政治情感的倾向性认同,形成对国家有利的文化氛围和族群力量。
第四,当今华人侨居或移民国外的目的往往是因为正常的经济交流、贸易活动和技术移民等等。由于进入科技和主流商务,与以往相比,华侨华人文化认同更多的不是乡愁,而是四海建功立业的自豪感。
应鼓励和支持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居住地的政治和公共事务,倡导“积极介入”的策略,以提升华侨华人的文化自信心,展示中华文化积极形象,保持华侨华人持久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第五,数千年的积淀赋予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即使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也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和延续着中华文化的元素,并且给其居住地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仍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本质的载体。全球化进程使华侨华人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提高了华侨华人的文化自信心。华侨华人也越来越把经济贸易活动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应借助中国和平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有利时机,实行借助硬实力“提升软实力”的策略,以便掌握全球文化竞争的话语权,争取文化舆论的主导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