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
1999年5月8日凌晨,夜色尚未完全褪尽,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惊醒。我心中不由一震。多年的外交工作经验使我对午夜和凌晨时分来的电话异常敏感。我预感一定有重大突发事件。
电话是我的秘书打来的。就在十几分钟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了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使馆馆舍遭到严重破坏。由于与前方联系中断,使馆受损的详情还不十分清楚。
听完汇报,震惊、愤怒、悲伤、焦虑,种种思绪一齐聚集心头。
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我一时难以置信。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驻外使馆,竟会遭受如此严重的侵袭!
我努力抑制住内心的义愤,立刻让秘书通知有关部门,要想尽一切办法与使馆联系,直到联系上为止。一定要尽快了解我们在前方同事的安危,掌握使馆受损情况。
我还让秘书通知外交部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请他们火速赶到外交部开紧急会议,进行形势会商和对策研究。我自己也即刻起身,迅速赶往办公室。
在前往外交部的路上,我梳理了一下思绪。
那段时间,南联盟和科索沃问题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大家都非常关心巴尔干地区的局势变化,但没人会想到,那里燃起的战火竟然会殃及中国使馆。
南联邦解体,科索沃问题浮现
提起南斯拉夫,国人并不陌生。一部热映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使南斯拉夫在中国变得家喻户晓。
南斯拉夫地处巴尔干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便发轫于此。二战期间,铁托领导的南共游击队同德意法西斯展开殊死战斗,为欧洲地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等前南斯拉夫电影,都是讲述南共游击队同法西斯战斗的故事。
二战后,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保持了国家统一,经济社会显着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铁托在南斯拉夫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
冷战时期,南斯拉夫一直是东西方竞相争夺的对象。
南斯拉夫是个多民族国家,由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组成。历史上,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基本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南斯拉夫曾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学习的主要对象。当时,贝尔格莱德农业联合体“PKB”(取谐音译为“背靠背”)是中国经常组团参观的“定点项目”。南斯拉夫人曾戏称,连“背靠背”的牛都认识中国人,都会用汉语说“你好”。
然而,1980年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各种矛盾开始显露。到了90年代,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邦)也解体。1992年4月,南联邦中的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共和国组建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南联盟自成立之日起就命运多舛,一直遭受国际制裁。
长期潜伏的科索沃问题也在此时浮出水面。
科索沃是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其中90%的人口是阿尔巴尼亚族,同塞尔维亚族长期存在矛盾,一直寻求从南联盟独立。20世纪80年代中期,米洛舍维奇在南联邦塞尔维亚共和国执政后,对科索沃采取强硬立场。
米洛舍维奇在南联盟历史上饱受争议。他出生于1941年,年轻时从事金融业,曾担任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银行行长。80年代初期开始步入政坛,1986年出任南联邦塞尔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委员会主席,1989年当选南联邦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我没有见过他本人,但许多文章都称,米洛舍维奇机智善谈、性格刚毅,甚至连当时塞尔维亚反对党一位领导人也称赞他是颇具魅力的人物。
尽管米洛舍维奇在塞尔维亚也实行了多党制,但西方仍将他视为共产党的代表。
米氏上台后,塞阿两族矛盾更加激化。1998年2月,宣称为科索沃独立而战的阿族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同塞尔维亚军警发生冲突,造成多人死亡。这一事件为西方插手干涉提供了口实。
1998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兵压境,要求南联盟塞尔维亚政府给予科索沃高度自治。经过多轮磋商,米洛舍维奇被迫签署“城下之盟”,同意就恢复科索沃自治地位同阿族谈判,并接受国际观察团进入科索沃。
1999年1月,科索沃拉查克村突然发现45具阿族人尸体。美国人领衔的国际观察团“认定”这些人是被南塞军警杀害的阿族平民,并宣称“拉查克村事件”是一场“人道灾难”,再次威胁对南动武。这成为科索沃战争的导火索。
同年2月,塞尔维亚政府被迫在法国的朗布依埃就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同阿族代表展开谈判。谈判伊始,美国特使就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协议草案,声称协议内容不容谈判,更不可修改,要求谈判双方必须在一周内签字。
这份不容更改的“协议”内容主要包含:给予科索沃高度自治,解除“科索沃解放军”武装,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等。阿族代表坚持要求将科索沃“独立”写入协议,并拒绝解除武装;而南塞方面则坚决反对北约部队进驻。双方立场南辕北辙,谈判自然无果而终。
但在一个月后谈判重启时,阿族代表却在西方的诱导下,一反当初的强硬立场,单方面签署了《朗布依埃协议》。南塞方面仍然坚持原来立场,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西方以此作为借口,将谈判破裂的责任全部推到南塞身上,并向南联盟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3月22日,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前往贝尔格莱德,向米洛舍维奇摊牌。双方谈判最终破裂,战争的厄运降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