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西方关于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观点评析
发布时间: 2013-03-12    作者:罗立昱    来源:国史网 2013-03-12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对能源的巨大需求。1993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自2003年第二季度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12009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共计252亿吨,是2008年的116%,对外依存度上升至56%。[2]随着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长,非洲成为中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来源地。根据海关统计,自1999年以来,非洲原油一直占中国石油进口比例的20%以上,2005年高达30%,[3]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4]中非迅速发展的石油合作引起了西方各界的极大关注。西方各界围绕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展开争论,形成了“批评论”与“赞同论”两种观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建议。本文拟对西方各界关于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的观点进行概述和初步解读。

一、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及西方的反应

   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主要分为石油进口贸易和石油公司投资开发两部分。中国于1992年开始进口非洲原油,当年进口量为50万吨,占年总进口量的44%。翌年增至213万吨,占年总进口量的14%。[3]此后,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的来源国和进口量虽有起伏,但呈不断增加的趋势。2000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1695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241%2009年,中国从北非、西非、东南非分别进口石油890万吨、4170万吨和1220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26%,[2]其中安哥拉、苏丹、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喀麦隆、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乍得和埃及为中国主要的石油供应国。2009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204亿吨,其中中国从非洲的石油进口额已经达到中国石油进口总额的3039%5

  自中国开始重视开拓非洲石油市场之后,中非石油合作迅速发展。合作内容从单一的石油贸易扩展到勘探开发领域,即中国在非洲建立长期稳定的石油生产基地,获取相对稳定的份额油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目前,我国有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中国首次参与开采非洲石油是1995年与苏丹的合作。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与苏丹政府签订协议,组建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接管了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开发权。[6]之后,中石油又获得了37区块油田的部分股权。[72007年,苏丹位居中国海外份额油来源第一位。[8]继中石油之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等石油公司纷纷进入非洲,在苏丹、安哥拉、尼日利亚、加蓬等地区获得了开发石油的机会。20045月,中石化与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尼日利亚签署协议,在尼日利亚投资5亿美元进行海上石油开发,并从20057月起,每天从尼日利亚进口7万桶原油。2005年,中海油则以23亿美元购得尼日利亚阿科普深海油田45%的股份。[9]至2009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中石油已在苏丹、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突尼斯、利比亚、乍得、尼日尔和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国家开展业务;中石化在非洲的业务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尼日利亚、尼日尔、加蓬、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埃及等国;中海油在非洲的业务则分布于尼日利亚、肯尼亚、赤道几内亚、安哥拉、加纳、加蓬和索马里等国。[10]中国与非洲产油国的项目大多采取的是份额油的合作方式。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国石油进口的安全,同时降低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进口石油的影响。

   中国在非洲的石油贸易与投资合作引起了西方各界的关注。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在非洲获取稳定的原油供应;长期目标则是争取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全球性玩家。[11]在此背景下,西方各界对中国在非洲的石油贸易与投资合作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与讨论。

二、西方关于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批评的观点

   中国在非洲石油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西方各界的争议,他们认为,中国的行为损害了西方国家的利益,引发和激化非洲石油国家的各种问题。[12]其主要观点如下:

   (一)指责中国在非洲获取石油,威胁西方国家的石油安全,损害西方国家的利益

   美国学者坚持认为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危害了美国的全球霸权。[1320063月,白宫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认为中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试图从源头“锁定”石油供应。为了保证能源供应,中国与“无赖国家”保持密切关系。[14]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认为,“中国已经和受美国关注的国家寻求能源合作……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要,如果加上其快速扩展的经济,将使美国产生经济和安全上的担忧。”[15]同时,美国除了担心中国与其争夺能源外,还担心中国加强与一些特殊国家的关系,迫使美国退出该区域,进而危及美国的利益。美国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资深非洲问题专家、思想库非洲安全研究项目主任丹尼尔·沃尔曼所鼓吹的“中美瓜分非洲石油论”。他认为,中国在非洲获取石油必将与美国狭路相逢,这已经威胁到美国的安全利益。[16]美国学者斯蒂法妮·吉利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存在损害了美国在非洲努力推广的民主模式,而且中国破坏了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容易引起武器扩散问题。[13]英国学者伊恩·泰勒也认为,“中国在苏丹投资开发油田的目的是控制石油源头,获得低价油以干扰国际石油市场,从而操纵全球石油市场,改变西方主导的石油安全体系。”[11

   (二)指责中国在非洲进行能源扩张,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

   部分西方学者及媒体认为,中国重视发展对非关系完全是出于争夺石油等战略资源的需要,中国在非洲的活动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表现。“在沉寂了30年后,中国当前卷入非洲反映了一种野心勃勃的新方略。今天,能源、贸易和不断增加的地缘政治利益都是中国在非洲的议事日程上极重要的因素。”[17]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于20062月访问尼日利亚时表示:“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大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18]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在非洲实行的是“新殖民主义”或“经济帝国主义”。因为中国在“掠夺”非洲资源方面与西方没有区别;中非经济交往不仅“打击”了非洲同类行业,而且未能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中国谋求在政治上“控制”非洲国家,将苏丹等国作为自己的“前哨站”。[13]还有欧美学者指责中国在非洲实行的是“外科手术式的殖民主义”,即以最低限度的破坏攫取非洲的自然资源。将中非合作与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殖民美洲以及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瓜分非洲相比较,中国仅仅是在方式上更加温和而已。[19

   (三)指责中国为获取石油,破坏非洲民主建设与人权状况,干扰非洲大陆稳定

   西方指责中国的政策给非洲带来麻烦,例如支持独裁政权,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加剧冲突和侵犯人权。英国皇家非洲学会会长理查德·道登甚至认为“中国人喜欢和不民主的政府打交道”。[2020057月,美国众议院议员克里斯托弗·史密斯在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例会时指出,“中国在非洲的活动抵消了过去15年为促进非洲民族和良治的努力”[21]。西方学者指责中国为获取石油坚持不制裁苏丹,还向苏丹出口武器。[22]他们批评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安哥拉提供2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交换,安哥拉每天提供40000桶石油和大量的施工合同给中国。他们认为中国这样做妨碍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安哥拉进行的制裁。[23

(四)指责中国在非洲开采石油破坏了非洲环境

   西方媒体指责中国石油公司迫使产油区居民迁移以及征用土地等行为破坏了当地的传统生计,干扰了尼罗河北部地区居民的生活,对南方居民也缺乏尊重。此外,西方学者还指责中国在尼日利亚三角洲的石油开采活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24

   西方各界对于中国非洲石油战略的指责,实际上是对中国在非洲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反应,其本质上是“中国威胁论”在中非关系上的体现。与此同时,西方各界还对如何应对中国在非洲的石油战略提出了建议。如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菲利普·罗杰斯认为中国的行为已对美国构成威胁,将来所制定的遏制中国的非洲战略必须融合所有的权力工具,以消解中国在非洲的吸引力。具体包括增加高端访问次数、增派驻非洲各地区组织外交官的数量、经济上放宽《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等的标准以及在能源方面维持和加强中国所缺乏的深海石油开发技术。[25]还有一些人的观点与此相反,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其对石油的需求极速增长,美国单一的遏止战略无法避免中国与美国的竞争,美国应与中国合作,促使中国向美国希望的方向发展。[22]彼得·帕玛认为,中国在非洲的迅速发展,同时给美国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26

   西方各界对中国非洲石油战略的指责反映了他们的恐慌心态。美国的主要论调是“中国威胁论”,它更关注的是中国的非洲石油战略对美国进口石油的影响,以及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威胁”。欧洲国家的主要论调是“新殖民主义”,他们对于中国在其势力范围或前殖民地中的巨大成功极为嫉妒,一些西方石油公司通过媒体不遗余力地诋毁中国。因此,这些观点大都存在偏见甚至还有恶意诽谤的现象。西方学者所谓的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正说明了他们固守冷战思维、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想法。而所谓“新殖民主义”更是前殖民国家对于中非平等合作异常恐慌并大加攻击的论调。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观点在部分非洲人民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对于中国在非洲的形象乃至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我们对于西方的观点应进行严厉批驳,揭露其本质,以实际行动让非洲人民判断。

三、西方关于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赞同的观点

   虽然西方对于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横加指责,但仍有一些媒体和学者认识到中国在非洲的石油贸易与投资合作所带来的好处,他们肯定了中国在非洲的努力并驳斥了上述批评观点。

   (一)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有利于非洲经济的发展

   部分西方学者认为,分析中国在非洲的石油战略应客观全面,不应过分夸大负面影响。他们认为,中国为了获得油气资源在非洲进行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对非洲国家的发展是有益的,促进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例如,中国在非洲国家修建医院、学校、水坝、政府办公楼和体育场等基础设施。美国中非关系问题专家德博拉·布劳提冈指出,中国在非洲不是无偿的捐助者,认为中国对非洲援助会“破坏稳定、恶化管理、加剧贫困”的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向非洲提供贷款、机器设备、建筑服务,非洲则用石油和其他资源偿还,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27]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爱德华·弗里德曼认为,中国变革性的力量开始让非洲脱贫。[28

   (二)中国在非洲获取石油有利于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

   能源问题专家埃里克·唐斯驳斥了中国在非洲的石油战略威胁美国能源安全的观点。他认为,获得商业利润是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到海外寻求油气资源的最主要动机,当前全球能源市场特别是石油市场已经高度一体化,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生产的油气特别是在那些西方石油公司不能够或不愿意投资的油田开采石油,实际上是增加了国际市场的能源供应,有助于缓解油价上涨的压力。[29]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的学者反驳了“中美瓜分非洲石油论”,他们认为,现在的非洲产油国都是主权国家,非洲产油国让外国石油公司开发其石油资源是通过招标等方式进行的。而西非地区的深海石油,西方石油公司早已凭借技术优势捷足先登,中国却因技术原因无缘涉足。所以,“中美瓜分石油论”纯粹是谬论。[30

  (三)西方对于中国在非洲的石油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反应被恶意夸大,应当正视中国在非洲的行为

   所谓中国向安哥拉提供贷款的影响,埃里克·唐斯认为,中国的贷款大多用于石油投资,安哥拉政府的透明度改革与中国关系并不大。中国对于解决苏丹达尔富尔危机达尔富尔危机,是指非洲苏丹境内的达尔富尔引发的一系列国际和地区地缘政治问题。由于苏丹边界是19世纪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实行殖民统治时人为划定的,达尔富尔地区不少部落曾被划到不同的国家,因而该地区的部族与周围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随着达尔富尔地区石油等矿产资源被不断开发,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邻国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的出发点是积极的,中国并非为了石油资源而践踏人权。[3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在非洲的行为并非像西方所评判的那样,非洲人民的实际感受才是真正的标准。中国在非洲的石油活动所带来的一系列效应是西方石油公司无法比拟的。[32

   与此同时,这些对中国的非洲石油战略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强调中国对非洲发展的积极意义,认为中美两国应当共同维护石油供应与国际油价的稳定。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资深非洲问题专家斯蒂芬·莫里森在报告中提出,应当加强与中国在非洲问题上的合作,中美之间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3320086月,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出版了《应对中国挺进非洲》,作者戴维·希恩认为中美在非洲石油战略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中美双方应当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找解决之路。[34]这些美国学者认识到,中国在非洲的石油活动并未威胁到美国的根本利益,但如果美国与中国展开竞争对于双方都没有好处。西方对于中国对非石油战略持赞同态度的观点反映了西方各界正面合理的态度,然而,这些观点与批评观点相比,在数量上虽处于劣势,但是在质量上却占优。这些观点大多出自与政府决策关系密切的智库或研究中心,他们的意见大多是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的客观意见。尽管他们也提及中国的不足之处,但更多的是赞赏中国在非洲做出的贡献。上述观点对于中国非洲石油战略作出了合理的总结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对中国的误解,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以西方为中心,坚持“西方主导论”,而并不是从中国和非洲的立场来观察中非关系。

   总之,西方各界关于中国对非洲石油战略的争论反映了西方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关注和疑虑。同时,这种争论也反应出不仅美国和欧洲有着各自的利益关切点,而且学术界与媒体之间、议会主张和政府行为之间亦有分歧。西方的非政府组织和公共媒体似乎更乐于从政治的角度解读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关系,并借达尔富尔危机爆发发表带有强烈倾向性的报道和评论;政府智库则善于根据自身政策的需要做较多的实证研究和综合分析,以作咨询之用。在他们看来,研究中美关系、美非关系,维护世界既有能源格局等才是主要问题,中非石油合作仅是从属性问题。[35

[ 参 引 文 献 ]

1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July2009p4

2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2010p8

3]查道炯:《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利益:国际政治课题》,《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

4]《非洲成我第二大石油进口地》,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60405/03352474407.shtml

5]《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量突破2亿吨12月份进口量价均创年内新高》,中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tab2453/module72494/info214617htm;梁明:《非洲石油贸易:中国的视角》,《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4期。

6]《中国和非洲和则两利》,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06-01-25/00008071010sshtml

7]张士运、袁怀雨:《中国石油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1期。

8]何琬、郑迎迎:《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国际经济合作》200711期。

9Hong ZhaoChinas Oil Venture in AfricaEast AsiaVol242007pp399~415

10]卢潇:《论美国霸权下中国在非洲石油利益的远虑近忧》,《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1Ian Taylor Unpacking Chinas Resource Diplomacy in AfricaCTR(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Working PaperNo192009pp13~24

12Joshua Eisenman & Joshua KurlantzickChinas Africa StrategyCurrent HistoryMay, 2006pp219~224

13Stephanie GiryChinas Africa StrategyOut of BeijingThe New RepublicNov, 152004

14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arch, 2006pp41~42

15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2004 Report to CongressNov, 2004

16Michael Klare & Daniel VolmanAmerica China & the Scramble for Africans Oil Review of African Political EconomyVol33No1082006pp297~309

17David Zweig & Bi JianhaiChinas Global Hunts for EnergyForeign AffairsVol84No52005pp25~38.

18The TelegraphChinese moves spawn a new orderhttp://wwwtelegraphcouk/finance/2945957/Chinese-moves-spawn-a-new-orderhtml

19Albert JBergesenThe New Surgical ColonialismChinaAfrica and Oilhttp://wwwallacademiccom/meta/p237190_indexhtml

20Alan BeattieLoans that could Cost Africa DearFinancial TimesApr, 232007

21Michael Klare & Daniel VolmanAfrican Oil Rush and USNational SecurityThird World QuarterlyVol27No42006pp609~628

22Ian TaylorChinas Oil Diplomacy in AfricaInternational AffairsVol82No52006pp937~959

23Denis MTullChinas Engagement in Africa :Scope Significance and Consequences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Vol44No32006pp459~463

24Pádraig RCarmodyaFrancis YOwusuCompeting Hegemons? Chinese vsAmericanGeoeconomic Strategies in AfricaPolitical GeographyVol26June, 2007pp504~524

25Philippe DRogersDragon with a Heart of Darkness? Countering Chinese Influence in Africa Joint Force QuarterlyIss47Jan,2007p23

26JPeter Pham: Chinas African Strateg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US Interest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No28,2006,pp241~248

27Deborah BrautigamThe Dragons Gift: 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p17~24

28Edward FriedmanHow Economic Superpower China Could Transform Africa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Vol14No12009pp1~20

29Erica S DownsChinas Quest for Overseas OilFar East Economic ReviewVol170No7Sep,2007p54

30Jedrzej George Frynas & Manuel Paulo: A New Scramble for African Oil?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Business Perspectives, African Affairs,Vol106, No423,2007,pp229~251

31Erica SDownsThe Fact and Fiction of Sino-African Energy RelationsChina SecurityVol3No3Summer 2007pp42~68

32Peter Brookes: Into Africa: Chinas Grab for Influence and Oil, Heritage lectures, No1006, February 9,2007, pp2~4

33Bates Gill & Chin-Hao Huang & JStephen Morrison: Chinas Expanding Role in Africa: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A Report of CSIS Delegation to China on China-Africa-US Relations, January 2007, pp13~17

34David Shinn & Joshua Eisenman, Responding to China in Africa,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 ,June,2008, pp1~12

35Amy Myers Jaffe & Steven WLewisBeijings Oil DiplomacySurvival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Vol44Iss12002pp115~134

 

[责任编辑:叶张瑜]
    1.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 中国与苏丹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3. 中国工业发展政策的演进和启示
    4.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内在规定性及其启示
    5. 中国与联合国50年:实践、经验及未来展望
    6. 海外视域下的中国贫困治理研究
    7. 从“客场”到“主场”: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践的变化
    8. 1950—1975年中越两国政府在培训越南干部方面上的配合
    9.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救灾援助”
    10.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引进西方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的工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