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苏联翻译回忆中苏高层破裂
发布时间: 2010-12-06    作者:顾达寿口述 郑少锋执笔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0-12-06
  字体:(     ) 关闭窗口

赫鲁晓夫的观点立即遭到毛泽东的严厉驳斥。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永远不同美国“和平共处”。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根源这个论断是丝毫不应怀疑的。

毛泽东对一系列政治敏感问题的鲜明立场,使赫鲁晓夫明显感觉到谈判的气氛对苏联方面不利,但是他无法说服中国领导人接受苏联的观点。这时候,我看到赫鲁晓夫皱着眉头,也许他已经依稀看见,苏联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的深层已经开始出现一道新的裂痕。

但他没有过多地与毛泽东争论。接着,他提出关于苏联和中国建立“联合舰队”和苏联在中国设置“长波电台”这两个重要问题,请中国领导人考虑。这是赫鲁晓夫此行来北京与毛泽东谈判的主要目的。

赫鲁晓夫滔滔不绝地谈论了苏联将要实施的这个战略性计划的理由,以证明苏联的这个计划是对中国最大的军事援助。他要我将他的话逐字逐句地翻译给中国领导人听。他也许认为,毛泽东应该会赞同苏联的这项重要建议。

然而,毛泽东不等赫鲁晓夫说完,立刻严正指出:苏联实施的这个计划,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权的蓄意侵犯。所谓“联合舰队”“共建海防”纯属无稽之谈。他再次强调,中国不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能够打败侵略者。毛泽东的言下之意等于拒绝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我注意到,毛泽东慷慨激昂地说完这些话,瞪了赫鲁晓夫一眼,于愤愤不平中竟忍不住骂出声来。

这时,我当然不能对赫鲁晓夫翻译毛泽东骂他的话。但此刻赫鲁晓夫已经坐不住了。他显得非常烦躁不安,并且他似乎感觉到毛泽东刚才是在骂他什么。于是他问我:“毛泽东刚才是不是在骂我?”我不便直译,只好说:“毛泽东说的是生气的话,但他不是骂您。”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又看着毛泽东,也对我低声说出一句难听的俄语。这时,我听见在场的中国翻译将我与赫鲁晓夫的对话也悄悄地翻译给毛泽东听。

俄顷,毛泽东反而平静地笑了,对赫鲁晓夫朗声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我们对原则问题是不让步的,这个原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看来我们之间有些原则分歧还要继续争论下去啊!”

毛泽东的话使赫鲁晓夫感到很尴尬。他已清楚地知道,在这个问题上与毛泽东再也没有协商的余地,于是,他不再言语。他已经预感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如今已不再服从苏联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领导。

这时我看见赫鲁晓夫的面容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看得出他很忧郁。我听见他低声地说:“毛泽东怎么会这样?”然后,他看着毛泽东没有说话。双方会谈中大约有三分钟的冷场。因为两位国家首脑没有表态,在场的双方代表团成员也都沉默不语。

会谈结束时,赫鲁晓夫依然沉默着。毛泽东则微笑着对他说了声再见。这时,赫鲁晓夫才从沉思中站起身来,迎向前去,无可奈何地与毛泽东握手告别。

我这次在北京是第二次作为翻译陪同苏联领导人与毛泽东会谈,却是第一次看到毛泽东的另一种性格,与我一年前在杭州见到的他也大不相同。那时他幽默的风度、风趣的谈吐与现在的严肃表情、果决表态,简直判若两人,真令人捉摸不透。其实,这就是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复杂性格。在这方面赫鲁晓夫显然逊色,他在谈判席上表现的喜怒感情全部流露在面容形色上。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第二次握手终究没有弥合两国关系的初始裂痕。

    1. “朱可夫事件”的涟漪
    2. 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
    3. 毛泽东在“多事之秋”的沉着应对与理论思考
    4. 毛泽东笔墨把赫鲁晓夫轰下台
    5. 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
    6. 推动中苏进入“蜜月期”——1954年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的几次接触会面
    7. 毛泽东第二次访苏 与赫鲁晓夫谈了什么?
    8. 9月29日
    9. 伍修权见证中国与南斯拉夫外交关系的变幻风云
    10.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