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防史 >> 国际安全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纪实
发布时间: 2010-03-02    作者:阳欣摘编    来源:《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新闻出版报》 2010-03-02
  字体:(     ) 关闭窗口

苏军远东军区第135摩步师(1969年3月)达利尼尔金斯克摩托机动边防分队在达曼斯基-珍宝岛前线战斗阵地上。

  苏联边防军侵犯珍宝岛

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至十七日,中国边防部队指战员,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被迫对入侵珍宝岛的苏联边防军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保卫了中国的神圣领土珍宝岛。

  中苏之间存在着边界问题,但在中苏两国友好时期,中苏边境是安宁的。中苏关系恶化后,中苏边界也开始多事。一九六○年,苏联边防军在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地区挑起第一次边境事件。嗣后,苏方不断破坏边境现状,包括向中国境内推进巡逻线,在中国境内修建军事设施,潜入中国境内安装窃听装置,干涉中国边境居民的正常通行和从事生产活动,殴打、绑架中国边民,阻止中国边防部队执行正常巡逻勤务,等等。一九六四年以后,苏联边防军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制造流血事件。从一九六四年十月到一九六九年二月,苏联边防军在中苏边境地区,挑起的各种边境事件就达4180余起。一九六九年三月上旬,苏联边防军在珍宝岛又挑起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该岛北端原与中国大陆相连,由于江水的长期冲刷,一九一五年才形成小岛,至今在枯水期仍与中国江岸相连,人们还可徒步上岛。因为它两头尖,中间宽,形似中国古代的元宝,故得名为珍宝岛。岛东与苏联隔江相望,相距400余米;每到冬季,江面冰层厚达两米以上,可以通行各种车辆。岛西是宽不足百米的江叉,从未通航。珍宝岛四周树林环绕,大部分陆地为塔头墩(注)沼泽地。岛上的水泡(小湖)与乌苏里江相连,是鱼类的天然繁殖场所。该岛南北两端的江窝,是鱼类聚栖的地方。当地中国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进行生产和打鱼等活动。本世纪以来,由于中国渔民张盖和臧盖年等几位老人,相继上岛建房、捕鱼和种菜,因此珍宝岛又被当地人先后称作“张盖岛”和“翁岛”。一九二八年,中国居民陈远进买下了张盖的房子,与其儿子陈锡山常住岛上。一九三七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日本关东军强迫岛上居民迁离该岛。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陈锡山等人回到公司村一带居住,还经常登岛捕鱼和生产。一九四五年以前,珍宝岛归虎林县公司村管辖,后来归虎头区管辖。这个地区一直有中国边防部队巡逻。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珍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议的。

  一九六四年中苏边界谈判时,苏方出示的地图上竟把边界线画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中国岸边,把珍宝岛划归苏联所有。从此形成争议,并在该地开始出现摩擦。从一九六七年一月到一九六九年二月的两年多时间里,苏联边防部队入侵珍宝岛达16次之多。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苏联边防军出动装甲车、卡车、吉普车共7辆,载运75名携带武器的军人越过乌苏里江主航道,侵入珍宝岛。这些苏联军人拦截和殴打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中国边防军人,当场打伤8人。一九六九年一月四日,中国边防部队的巡逻分队登岛巡逻,遭到30多名苏联边防军人的干涉和拦阻。苏联军人连推带打,强迫中国边防巡逻分队人员离开。一月六日,苏联边防军又侵入珍宝岛,抓走两名捕鱼的中国公民。一月二十三日,76名全副武装的苏联边防军人,携带军犬,分乘4辆军车,在直升机的掩护下,突然袭击正在珍宝岛上执行任务的中国边防巡逻分队。他们围攻、毒打中国边防军人,将中国边防军人摔倒在冰地上,致使有的军人口鼻流血,当场昏迷过去;他们还放出军犬扑咬中国边防军人。在这次事件中,苏联边防军打伤20多名中国边防军人,其中重伤9人。二月六日至二十五日,苏联边防军又连续5次围攻、毒打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对于苏联边防军接连不断的挑衅,中国边防部队一再克制忍让,未予还手,因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

    1.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留苏教育研究
    2. 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3. 对中苏两国庆祝“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1周年活动的双边考察
    4. 苏共二十二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5. 1961年苏联驻华使节在中国自费旅行事件考
    6. 政治史与思想史的互动:史华慈对中苏关系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7. “友好 恶化 敌对 缓和”看中苏关系近40年变迁
    8.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
    9. 1969年中苏核危机始末
    10. 中俄解密外交档案汇编合作的最新成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