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苏联翻译回忆中苏高层破裂
发布时间: 2010-12-06    作者:顾达寿口述 郑少锋执笔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0-12-06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担心赫鲁晓夫不是毛泽东的对手

苏中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那时候我在苏联驻华使馆工作。1958年夏天,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率领苏联代表团来北京,我被指定作为苏联代表团的首席翻译。

1958年我才29岁,已在中国断断续续工作了六年。这次我是第一次为苏中两国最高领导人会谈当翻译。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1959 年10 月,顾达寿在北京作为苏方首席翻译官参加中苏首脑会。前排左起为彭真、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毛泽东、赫鲁晓夫、苏斯洛夫(苏共第二书记)、葛罗米柯(苏外交部长)。毛泽东身后为顾达寿。

那年赫鲁晓夫64岁,毛泽东比他大一岁,但看起来似乎毛泽东比他显得年轻,身材也比他高大魁梧。

我在1957年夏天曾经陪同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在杭州第一次见到毛泽东。那天毛泽东与我们共进晚餐时,他还给我取了个中国名字“顾达寿”。我深知毛泽东知识渊博,谈吐非凡。我想,赫鲁晓夫恐怕不是毛泽东的对手。

斯大林逝世后,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该由创建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而不是由苏联共产党凌驾于中国共产党之上。从会谈始末给我的印象来看,我感觉到毛泽东是看不起赫鲁晓夫的。据我后来了解,毛泽东曾在中共中央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点名批判赫鲁晓夫,讥讽他是“不读书不看报专靠以势压人窃取党的名誉的大党阀”。

在这次会谈中,赫鲁晓夫向毛泽东介绍了关于苏联将调整的对外政策,包括与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关于对“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根源”这个问题的重新评论;关于苏联对中国开展“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不同看法。赫鲁晓夫对这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且表明他的看法代表了苏共中央的观点。

    1. “朱可夫事件”的涟漪
    2. 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的前因后果
    3. 毛泽东在“多事之秋”的沉着应对与理论思考
    4. 毛泽东笔墨把赫鲁晓夫轰下台
    5. 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
    6. 推动中苏进入“蜜月期”——1954年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的几次接触会面
    7. 毛泽东第二次访苏 与赫鲁晓夫谈了什么?
    8. 9月29日
    9. 伍修权见证中国与南斯拉夫外交关系的变幻风云
    10. 季春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国家治理的实施路径探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