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从《卡特日记》等看中美建交中有关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的基本事实——驳少数人对邓小平的诬陷和攻击
发布时间: 2010-09-21    作者:罗燕明    来源:国史网 2010-09-21
  字体:(     ) 关闭窗口

  此前,美国政府为达成建交,试图以接受中方“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换取中方接受美方的“三条”:即1、宣布关系正常化时,美国单方面发表关于台湾问题应和平解决的声明,请中国方面不要反驳;2、美国将与台湾保持非官方的经济文化关系;3、美国应能向台湾继续出售武器。[④]

  19781213日邓伍首次会谈时,前两条中国已基本接受了,只剩下最后一条。由于中国始终反对军售,伍德科克基于现实考虑,从原来要求中方承认美国有权对台军售这一目标退而求其次,只期待这一争议不影响双方签署公报。会谈时,他向邓小平提交了新起草的联合公报草案,并表示,公报发表后美国将不直接废除美台条约,而是根据条约本身的规定由一方提出“中止”要求,使条约在一年后自动失效。又说,美国将发表声明,期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中方也发表声明,不反驳美方的观点,而是重申统一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他没有再提军售问题。

  邓小平表示,基本同意新的公报草案。同时他又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联合公报应重申反霸条款。二是美方在声明中不要讲“一年后技术上”终止美台条约。这一要求本身说明中国同意把“废约”改成“终约”,而作为交换,美国不应对外强调该条约还有一年的有效期。三是美国政府在这一年期内不应向台湾出售新的武器,在途武器除外。三项要求是作为正常化的条件提出来的,邓小平这么做时充分考虑到了对方接受的可能。问题是,他为什么要提三项要求,特别是为什么要求美国在中国已接受的美台条约最后一年有效期内不对台湾售武?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为即将实施的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争取最有利的国际条件。

  邓小平也谈到了“终约”后的军售问题。他重申了中方的立场,没把对方同意这一立场或解决双方分歧作为正常化的条件。他希望伍德科克理解军售问题何等重要,强调对台出售武器会破坏中国的和平统一,并告诫如果美国向台湾出售大量武器,蒋经国就会把尾巴翘得高高的,这只会增加冲突的危险性。[⑤]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尽管邓小平重申中方关于对台军售的立场,但是他仍然同意美方提出的新的公报草案,也没有要求美方把放弃军售写入联合公报和声明。这一点足以说明,中国政府已决定不把对方放弃军售作为建交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伍德科克也采取了相同的做法,即不要求中国同意军售。正因为双方对军售问题采取了搁置争议、先行建交的处理方式,才使这次会谈基本达成包括正式文件和各种口头或文字承诺在内的建交协议。而这种处理方式本身需要谈判双方采取某种程度的默契。

  但是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卡特总统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却对这种心照不宣的解决方式陡生疑虑。他显然没有理解邓小平为何要求美方在条约一年有效期内停止对台售武的实际含义。而公报及相关文件又没有涉及此后的军售问题。他担心中国方面有误解,以为美方从此放弃了军售,而这将使建交功亏一篑,用他本人的话说,“切莫为了一些形式问题贻误大事”。实际上,布热津斯基混淆了邓小平把作为协议条件提出的一年内停止军售,与表明中国立场但不作为协议条件提出的要求美国最终放弃军售之间的区别。他在回忆录中写到:“不幸的是,到了最后一分钟,出售武器的事情出了问题。中国人一直以为我们将立即停止台湾出售武器。我们则说明,我们在通知台湾终止条约的一年时期内暂停出售,但此后将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他指示伍德科克求见邓小平澄清这一问题。然而,在北京的伍德科克完全清楚怎么回事儿,认为无此必要。他认为中国人已彻底了解了这一立场,“如果总统发表对台军售的声明,中国人有可能被迫进行反驳”。[⑥]

  根据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1、“最后一分钟”的问题不是发生在邓小平和伍德科克之间,而是发生在布热津斯基和伍德科克之间。2、这个问题不是中国是否接受美国对台军售——美国人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而是中国是否明白美国在条约期满后仍将继续军售。3、布热津斯基的担心,虽可理解,却实属多余。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充其量不过把原来的心照不宣变成一种明确的答复。

  伍德科克在15日的会谈中要求中方澄清军售问题的方式本身,也表明了他与布热津斯基对这一问题的判断差别。他没有照本宣科地贯彻白宫指示,即要求中方回答是否知道美国将在“终约”之后继续售武。他清楚中国人实际上了解这一立场。他用自己的方式请中方答复,美方能否在记者问到时表示1979年后可向台湾出售有选择的武器。伍德科克不愧为谈判高手。这一提问十分巧妙,中方不能直接回答“能”,还是“不能”。“能”意味着中方同意美国的立场,而“不能”则意味中国确实有误解,布热津斯基的判断不错,双方需要进一步谈判,否则无法达成协议。

  面对这一暗含玄机的提问,邓小平的回答同样巧妙,而且无懈可击:如卡特总统对外说向台湾出售武器,我方不同意。如卡特谈话涉及此事,中方也要立即表态。现在要避开不谈,“以后我们双方再来讨论”。这既表明了中方始终反对军售的立场,又明确告诉对方,不要让这一分歧影响关系正常化。

  尤其是,邓小平指出了美国坚持军售必然引起的后果。他说,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不要影响中国采取最合理的方法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最重要的是,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解决台湾回归祖国问题设置障碍,最终只能导致武力解决。”[⑦]关于这段话,范机不仅讳莫如深,只字不提,反而指责国内媒体删掉并不存在的所谓邓小平同意售武一事。到底谁在隐瞒真像?

  与前三次邓伍会谈不同,这次会谈没有形成任何新的成果,也没有对以前协议做任何修改,只给了白宫一颗定心丸。

  让我们再回到卡特日记。卡特想要得到的不是中国对美国军售立场的赞同或默许,而是想知道中方在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之前,是否了解美国这一立场。他在日记中满怀欣喜记录下来的正是中方对这一问题的确认。这也说明双方政治家对搁置争议完全一致。

    1. 从《卡特日记》等看中美建交中有关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的基本事实
    2.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历史文件:1979年“台湾撤军概述”
    3. 中美建交初期两国军事与安全合作的初步发展
    4. “中国男孩”见证中美建交
    5. 1979年邓小平访美与中美战略关系的拓展
    6. 潮起潮涌35年——中美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展望
    7. 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
    8. 1979年邓小平访美:打开西方大门
    9. 中美关系三份公报出台实录(二)——一波三折的中美建交谈判
    10.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