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对外关系史
1964年罗共调停中苏关系始末
发布时间: 2010-09-14    作者:阎明复    来源:《百年潮》 2010-09-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刘少奇在会谈时谈了下午同罗马尼亚党代表团会谈的情况,说齐奥塞斯库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谈了三个钟头。他们讲来讲去是要求停止公开论战,要求在10月中苏两党会谈开始之前就停止,最好是中苏两党,加上他们,三家发表一个停止公开论战的呼吁书。齐奥塞斯库认为最好是中国党首先发表。刘少奇说,我答复他们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决议还没有发表,他们给兄弟党的那封信还没有发表,我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坚决反击”、“集体措施”究竟是什么,这个时候要我们停止公开论战是办不到的。邓小平说,今天算是开始正式交锋。齐奥塞斯库的讲话里有不少刺,说我们发表文章公开指赫鲁晓夫的名字是干涉人家的内政。而且在休息的时候,他还说赫鲁晓夫的错误是可以改正的,应该多做赫鲁晓夫的工作。
  在毛泽东宴请金日成的宴会中,刘少奇分析说,罗马尼亚党代表团是赫鲁晓夫派来的,罗党自己也有这个需要,齐奥塞斯库年少气盛,不胜任调解人的角色,不如毛雷尔老练。刘少奇和邓小平都认为下次会谈时要针锋相对,但又委婉说理,回答齐奥塞斯库的发言。毛泽东赞成这样做,并且指出,齐的发言代表了罗党的真正意图,讲得很直率,这也好,捅破了窗户纸,便于我们回答。
   3月6日下午,中罗两党代表团举行第四次会谈。这次会谈先由波德纳拉希解释罗马尼亚党对南斯拉夫的态度。他说,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同苏联对南斯拉夫的态度有关,这是因为赫鲁晓夫要控制巴尔干,罗马尼亚要联合南斯拉夫反对苏联的大国主义。刘少奇也针对波德纳拉希在发言中提到的斯大林问题,着重说明,我们对斯大林是有评价的,他有错误,但是功大于过。我们同赫鲁晓夫的分歧根本不同于我们跟斯大林的分歧。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者,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和他的分歧是路线性的分歧,主要的问题是他不反美而反华。斯大林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革命家,当然他有过错误,但还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斯大林对中国革命出过一些坏主意,曾经不许我们进行反对国民党进攻的自卫战争。但是,后来在我们胜利以后,他承认了错误,作了自我批评。斯大林根本不同于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是不能作自我批评的。他曾经说过他们一作自我批评就要垮台,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作自我批评。要赫鲁晓夫改正错误很困难,甚至可以说是做不到的。刘少奇这样讲,既回答了波德纳拉希说斯大林犯了大错,也回答了齐奥塞斯库说赫鲁晓夫可以改正。他们的这些话虽然不是在正式会谈中讲的,而是在休息喝咖啡的时候讲的,但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因为这个缘故,刘少奇对上次会谈中齐奥塞斯库发言的意见,没有来得及在这次会谈上讲。
  第五次会谈焦点在停止公开论战上
  3月7日下午,中罗两党举行第五次会谈。因为上一次会谈时牵涉到许多实质问题,这次会谈一开始,罗马尼亚代表团就表示,他们的代表团出发之前,罗党中央授权他们只谈停止公开论战问题,不谈分歧的实质。关于上次会谈涉及的许多问题,中国党的一些看法,罗党是同意的,有一些看法还值得考虑。毛雷尔提出,这些问题不是一两次会谈就可以讨论完,也得不出结论,而且这些也不是我们代表团的任务。我们代表团希望集中讨论紧急停止公开论战的问题。但接下来发言的斯托伊卡却又提出了经互会问题。他说,经互会是苏联一个国家操纵的,把其他国家都作为原料基地,只是某一些发达国家,主要是苏联,也包括捷克和民主德国,他们可以搞工业化,而我们这些不那么发达的国家,像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至匈牙利,还包括阿尔巴尼亚和波兰在内,只能作为一个原料基地。我们坚决反对赫鲁晓夫这样的方针。他还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参加经互会。
  刘少奇表示,我们2月29日给苏共中央的复信中就提到经互会问题,我们认为经互会应当改组,这是我们参加的一个条件,不知道你们赞成不赞成这个条件?齐奥塞斯库说他完全赞成,并说经互会不应该由一个国家来主宰。邓小平说,我们信里只是提出经互会的章程要重新修改,并没有提出申请加入。这要在有关各国商量重新修改章程以后,我们再考虑是不是参加和用什么形式参加。
    1.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留苏教育研究
    2. 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3. 对中苏两国庆祝“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1周年活动的双边考察
    4. 苏共二十二大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5. 1961年苏联驻华使节在中国自费旅行事件考
    6. 政治史与思想史的互动:史华慈对中苏关系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7.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
    8. “间接消耗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苏联安全战略再考察
    9. 重温1949年刘少奇秘密访苏历程
    10. 中俄解密外交档案汇编合作的最新成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