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现代生活的传统表达—当代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6-08    作者:颜新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6-08
  字体:(     ) 关闭窗口
   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我国艺术界以王树村为代表的一批专家通过图书出版、学院讲座以及媒体宣传等手段,介绍了很多有关民间美术、民俗艺术的经典资料。当时,由于有重大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学者大部分来自北方,收集和推介的资料也偏重北方的民间民俗文化。这些资料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起了很大作用。之后,一些艺术作品中大量融人了关乎民间艺术情感、图形、符号、技法、造型等方面的元素。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家杨先让、靳之林等人在艺术高校首创民间美术系卓有成效,该校教授曹力、吕胜中就是以本土民间艺术精髓体现当代艺术情怀的典范。当时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不少中国艺术家意识到了民间艺术的重要,率先运用了民俗元素构建作品的文化内核,如张艺谋当年的电影就很讲究民俗符号的运用,谭盾的音乐也加入了民间元素……他们接触了很多原生态场景,访问过很多民间艺人,因而在进行创作时也受到很大影响。

   保留将艺术贯穿始终的东方式传统生活

   民间艺术之痛在于未跟自然和谐相处、彼此依属的艺术化生活方式已经失去。应当重新呼唤贯穿生命始终的、人人都有权利和机会享受艺术的东方式生活方式。

   中国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但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日本和韩国比我们更重视对文化多元化基因的保护。目前国家虽有一些行政上的措施,但没有对国民进行切实的审美教育、没有体系化的保障性投人,对民间艺人的身份、地位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认识也较肤浅。有些旅游区的原住民被从古宅中迁走,古宅像博物馆里的文物被小心保护起来,这样做虽有积极的一面,但却说明原生态、艺术化的生活方式—那种融生活功能与艺术体验于一体的意义和依属感,已经失去了。

   现代人不停地求新,“新”似乎就等于进步。但一味求新却导致对传统的漠视,将原生态的生活空间变成供人观赏的文物。

   东方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原本是将艺术贯穿于生命始终的。人人都有权利和机会享受艺术:村里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一种手工艺术,生产耕作讲究彼此的合作,一生一世、一年一季,老百姓生活中总有各种亲身参与的节日、庆典、仪礼,例如春节的社火。现在大众所谓的艺术的快乐却是选择他人创造的成果,民间艺术由共同创造变为消费他人的商品,这与全民参与制造的艺术过程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现代人的快乐主要通过科技的发达来实现,借助都市化的环境建设与现代工具快捷地得到他者的信息资料,“现代化”的代价却是地球多少亿年的资源积累和古人对地球几千年无比谦卑的呵护。

   古人(尤其是东方的)的宗教信仰中已经认识到了地球和人类的限度,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不杀生,生命平等,这就是东方人种拟人化的抽象思维方式。可以说,东方文化提倡人与自然物平等,人对自然的索取是应当有节制的。

    1. 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2. 当代中国农民家庭承包的历史逻辑
    3. 当代中国对外宣传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4. 当代中国的西藏边境政策与成效初探
    5. 当代中国体育史研究的特点及趋向
    6. 曹守亮: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民族特色与世界眼光
    7. 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
    8.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与政党制度的关系演变及特点分析
    9.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原因探析
    10. 当代中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