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留学大潮起航人——1978年52名首批赴美留学者简析
发布时间: 2012-04-01    作者:钱江    来源:党史博览 2012-01-01
  字体:(     ) 关闭窗口

进一步认识首批赴美学者
  首批赴美学者非常珍视来之不易的留学机遇。二机部第五研究所年轻助理研究员吴源陶立即向远在上海的父母报告喜讯。年过七旬的父亲吴曦春于11月13日赋诗一首示儿:捷报飞临喜欲狂,题名金榜渡重洋。宏开四化明其短,精研群科取其长。百尺竿头须进步,三年海角好争光。双亲虽老还欣看,学就归来利国强。
  将这52人放到具体环境中加以认识,可以发现他们的信念和努力非同一般。
  “文革”是一个疯狂排斥知识的年代。知识分子在“文革”中被称作“臭老九”,一项可怕的惩罚就是禁止他们从事科研而代之以日复一日的简单体力劳动。但这52人,都在“文革”艰难岁月里孜孜不倦、见缝插针地寻觅时间学习和搞科研。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文革”中自学了英语。有的人,如张恭庆、姜伯驹已在数学研究中取得优异成绩;有的人,如陈俊亮为研制卫星的系统工程作出了贡献。
  “文革”还是一个奉行血统论的年代。一个人如果家庭出身“不好”,这种深深的“原罪”就会伴随他的一生,大学的大门就基本上对他关闭了。这种沉重的社会压力甚至使许多坚强的人也不得不放弃努力。然而,分析这52人的家庭出身,一多半出身于“非劳动人民家庭”,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人,如吴葆桢、柳百成等,在“文革”前就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他们中的10多人对笔者坦言,如果没有“文革”的终结,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公开的选拔考试,他们一辈子都不会走出国门留学。
   再看教育背景,他们绝大多数毕业于中国最著名的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将他们的学历列表研究,看到了一个有趣现象:他们的小学上得五花八门,很不规范,个别是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这和他们不少人在抗日战争中上小学有关。他们的初中教育显得规范一些,主要在大城市完成。然而他们的“高中现象”引人注目,笔者共获得了41人的资料,除二三人未能判定其高中学校的质量外,其余都在比较或非常知名的高中读书,这为他们考入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打下了基础。
    1. 新时期中国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 20世纪80年代“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兴起及其影响
    3. 20世纪80年代上海青年服务队再研究
    4. 王瑞芳: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
    5. “外汇券”与中国的外汇管理工作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市场化与法治化互动的生成逻辑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透视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体育思想变迁论析
    9. 为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树碑立传
    10.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青少年体育政策演进述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