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教育公平:新中国60年的求索之路
发布时间: 2010-02-24    作者:朱永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0-0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教育公平的历史性跨越

  教育公平的问题,始终是任何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新中国60年,教育公平的问题也始终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受到关注,成为新中国教育的一个主旋律。

  1949年以前,教育基本上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劳动人民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强调教育要向工农兵开门,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服务。

  针对当时全国85%以上人口是文盲以及城乡教育差距极大的现状,刚刚成立的共和国推出了以实现教育普及为主要目标的措施,如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在工业区和农村增办初级学校、在中等以上学校中设置人民助学金、开展扫盲运动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了推进教育公平,为共和国建设培养人才,1958年,国家又提出了“两条腿走路”与“两种教育制度”,主张全日制正规学校与半工(农)半读学校并驾齐驱。刘少奇认为,这样的制度“既符合当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也能在人多国穷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扩大工农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普及的速度迅速加快。

  粉碎“四人帮”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3年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8年城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推进教育公平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成功地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所有的人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逐步从一个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我们以全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起占世界20%人口的教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据2009年全国各级普通学校基本情况的统计,中国在校学生为23399.55万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0331.51万人,初中在校生5584.97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4576.07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907万人。中国在校学生的人数远远超过许多国家全国人口的总和。中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从1949年的25%增长到2008年的99.54%。到2008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38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7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9.1%,“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3%。

  建立并管理如此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国走的是一条其他国家所没有走过的特别的道路,这也是一条不断推进和探索教育公平的道路。

   中国教育公平面临新的课题

  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尤其是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以后,教育公平更是迈出了重大步伐。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学杂费,为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向中西部地区、向困难群体倾斜,建立了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惠及非义务教育阶段2000多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教育公平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首先,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据统计,东西部许多省份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差距在2倍以上;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同一个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发展不平衡,重点学校几乎集中了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尽管政府有意识地进行平衡资源配置的努力,优质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全国范围内教育基准的建立,以及鼓励优秀教师到西部、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政策。

  其次,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如幼儿(学前)教育阶段没有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模式,在许多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基本上是空白;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政策差异较大。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不同教育阶段的短板,协调处理各个教育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再其次,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机会仍然有比较大的差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西部女童的教育问题,残障孩子的教育保障问题,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同的人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问题等,仍然困扰着我们。这也要求我们出台一些特殊的教育政策,通过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给弱势人群子女教育特别的关怀。

  还有,诸如高考政策、高校审批政策、学科点评审政策等,如果深入研究,也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是与教育公平的精神相悖的。

    1. 教育充足时代教育公平内涵要扩容
    2. 以教育公平奠定社会公平基础
    3. 促进教育公平是教改的最大目标
    4. 教育公平的内涵与意义
    5. 教育当避“下沉螺旋”
    6. 教育公平价值诉求与思考
    7. 为教育公平创新模式
    8. 信息时代教育公平的新内涵
    9. 李 拯:教育公平呼唤“矫正的正义”
    10. 推进教育公平,切不可“目中无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