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说:苏诗英译,壮举盛事
人人都知道,许渊冲三十年写百余本书,冲劲了得。但少有人知道,围绕着这百余本书还有若干故事、几多佳话。写书时有名师提掖,成书后有知己共赏,许渊冲译书著述的过程也是一本书,中国学界很多响当当的名字,都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出现过。
1980年香港商务印书馆约许渊冲翻译《苏东坡诗词选》。在众多参考资料中,他发现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中,把熙宁五年认定为1072年,而在另一本陈迩东注的《苏东坡诗词选中》,熙宁五年被认定为1071年,是一是二,不知如何取舍。钱先生还有一个观点:苏轼《百步洪》第一首是在描写水波冲泻,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却觉得这首诗不是写“水波”而是写“轻舟”的,心中困惑。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时,钱钟书是许渊冲的老师,现在遇到疑难,许渊冲马上写了封信向老师请教。当年6月14日,钱钟书回信了:
渊冲同志:
惠函奉悉。苏诗英译,壮举盛事,不胜忻佩。垂询数则,我家无藏书,东坡集亦不例外,未能检答,至愧。诗篇编年,可借冯应榴《苏诗合注》一查。陈迩东似亦据此。七二、七一或系排印之误,当时未检出者。《百步洪》四句乃写“轻舟”,而主要在衬出水波之急泻,因“轻舟”亦可如《赤壁赋》所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放一叶之扁舟”(手头无书,记忆或有误),境象迥别。匆此即致
敬礼!
钱钟书
六月十四日
我感冒发烧,恐耽误尊事,急作复,草草请原谅。又及。
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学人心有余悸,学界风气未开。有同仁见许渊冲翻译苏诗,还曾以“翻译老古董”作评,说得这位“冲劲十足”的翻译家也有点犹豫。钱钟书先生回信第一句,就把汉诗西译称为“壮举盛事”,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很多年后谈及此事,老翻译家仍然激动,说自己当时“又感又愧,觉得如不翻译好苏诗,也对不起钱先生了。”
完成苏诗译稿后,同年年末,许渊冲又承接了香港商务印书馆的另一项邀约——翻译《宋词一百首》。当他译到李清照的《小重山》时,发现“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一句很不好懂。注释上说,“碧云”即茶叶,是否指《金石录后序》里“赌书泼茶”的典故呢?许渊冲与翻译家劳陇(许景渊)讨论,都没有把握。他凡事较真,又写信请教老师,得到钱钟书11月25日回信如下:
渊冲同志:
我昨夜自东京归,于案头积函中见尊书,急抢先作复,以免误译书期限。李清照词乃倒装句,“惊破”指“晓梦”言,非茶倾也。谓晨尚倦卧有余梦,而婢以“碾成”之新茶烹进“一瓯”,遂惊破残睡矣。鄙见如此,供参考。劳陇君是我已故堂妹的丈夫,英文甚好,能作旧诗词及画,与我无师弟关系。匆此即致
敬礼!
钱钟书
廿五日
当时钱钟书刚刚从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学归来,不顾旅途劳顿,马上回信,详细解疑释惑,让许渊冲非常感佩。在之后的几年中,师生往来信件不断,或讨论诗词典故,或讨论翻译理论,老师的点拨和提掖,许渊冲至今难忘。1986年北京大学举行首届学术研究成果评奖,许渊冲翻译、钱钟书题签的《唐诗一百五十首》获得了一等奖,他也把这一喜讯写信报与了老师,并得到了钱先生“实至名归、当仁不让”的赞誉。1987年,四川出版社出版了许渊冲的英译《李白诗选一百首》,他马上寄了一本给钱钟书,收到了如下回信:
渊冲教授大鉴:
顷奉惠寄尊译青莲诗选,甚感。太白能通夷语,明人小说中敷陈其“草写吓蛮书”,惜其尚未及解红毛鬼子语文,不然,与君苟并世,必莫逆于心耳。专此致谢,即颂
暑安。
钱钟书上 杨绛同候
十一日
这里面有个典故。明人小说《古今奇观》里有篇名为《李白醉写吓蛮书》文章,说的是李白用夷语写信,回绝蛮邦使臣无礼要求的故事。钱钟书先生以此做比,说李白如果懂英文,又活到今天,和许渊冲必成知己。这是莫大的肯定。多年之后,许渊冲破译马勒《大地之歌》,从戈谢复杂的“拆字法”中找出李白名句“玉碗乘来琥珀光”的踪迹,说来也没有辜负老师“莫逆于心”的评语。
翻译的间空,老翻译家也写散文和回忆录,总之是“闲不住”。1996年他出版了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历数联大轶事,追忆联大师生,被评书人称“妙语连珠”。他自己觉得意犹未尽,又续写了一本《续忆逝水年华》,最近,还另起炉灶来一本《联大人九歌》,兴致高涨。记者最早看到《联大人九歌》,是在何兆武先生的案头。何先生对记者说,“你怎么不去采访许渊冲呢?他有意思。”
那一代联大人,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群体。采访时,许先生兴致勃勃地给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那是新世纪初杨振宁定居清华时,在京联大同窗的合照。照片中几位老友一字排开,从左向右依次是中国“两弹之父”朱光亚,翻译家许渊冲,物理学家杨振宁,经济学家王传纶,两院院士王希季。这次聚会是许渊冲组织的,他自豪地对记者说,“这几个人代表了联大的理文法工四专业。”
他是老友中的“活跃分子”,几乎和所有人都有联系。《追忆逝水年华》出版后,他马上给健在的师友和故去师友的子女们每人寄去一本,赠送不同的人还要题上不同的献词。
给汪曾祺的献词是:同是联大人,各折月宫桂。
给何兆武的献词是:当年春城梦蝴蝶,今日清华听杜鹃。
给吴冠中的献词是:诗是抽象的画,画是具体的诗。
给王希季的献词是:卫星是天上的诗词,诗词是人间的明星。
给杨振宁的献词是:科学是多中见一,艺术是一中见多。
书还赠送给了同学赵瑞蕻——另外一位翻译家。两人翻译路数不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就《红与黑》的翻译问题在报纸上展开论战,各执一词。许渊冲送书时也不尴尬,还是坦坦然地写了一句献词:五十年来《红与黑》,谁红谁黑谁明白。此事后来见诸报端,又引起评论者口舌无数。有人描述读许渊冲回忆录的感觉“在人情上,他似乎不是中国人。倒有点像是从新大陆来的。”他非常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狂做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倒都是真性情。不过,这大概就是他自己这本“狂人日记”的有趣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