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人口资源与环境变迁史
学界聚焦“后三峡时代”
发布时间: 2010-04-07    作者:陈静 潘启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4-0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峡工程: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系统工程

                                       □贺云翱
  贺云翱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三峡库区地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规划”课题组负责人和“三峡库区地域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主要参与者

    我认为对三峡的报道应当建立在全面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不应该总提投入资金的问题,把眼睛盯在这方面容易忽视它的多边意义。三峡工程从孙中山先生提起,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从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三峡工程决议,到现在的建成,整个工程持续了90多年,非常了不起,是中国几代人探索的结晶。
  现在不是提“前三峡”和“后三峡”,三峡工程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不同工作阶段的相互衔接。根据中央有关指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持本次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三峡建设工程完成之后,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妥善解决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还涉及三峡水库的效益如何在未来长期发展中得到全面体现,水库如何能安全运行和有效管理,库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库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需要有一个全面的科学规划。
  在三峡工程建设时期,政府在库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了很多工作,有多个重大考古发现项目被评为中国年度十大发现。这些出土文物的文化学术意义很大,它们代表着一批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的被发现,让人们重新认识三峡库区先民的创造性和三峡库区的开发历程及文明业绩,填补了三峡区域文化遗产体系的不少空白,使三峡地区的文化发展规律得到了很好的认识。考古工作成就还促成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建成。另外,还有一批地面文物因为工程需要而实施了迁建。主要的有张飞庙、屈原祠、大昌古城等。
  未来三峡库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应当是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一方面要继续做好生态屏障区地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消落区地下文物的抢救发掘工作,另一方面要弥补过去工作的不足,还要注意到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文化遗产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资源,应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库区的未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峡工程建设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文物抢救。三峡工程建成后,面对这些迁建的文物、抢救出土的文物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好?比如地下出土的文物需要修复条件和符合安全要求的保管条件,需要系统研究。但是光修复好、保管好、研究好还不是唯一目的,对文物的认知不能限于专家层面,还要让社会各界都能够认知,文物一定要对社会展出,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取它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所以需要建立博物馆。还有迁建出来的地面文物,如果把它们用围墙围起来就变成了“死文物”,失去了其广泛的社会意义,在规划中应该想方设法完善它们的开放和利用条件,使它们变成全社会的共享财富。
  此外,由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现在的中国和十几年前的中国大为不同,整个世界都在变化,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类型、价值认同都发生了变化,如近五六年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三峡工程建设初期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三峡后续工作中应该得到重视。有的遗产类型因为受到当时条件限制和国家财力的局限,虽有一定的规划,但没能够很好地实施,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中都会得到加强,这也是后续规划工作的一个亮点。
  关于对三峡工程的总体评价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争议还很大,过去许多学者如吴良镛、程地宇、黄真理、吴炳方、敖良桂、季昌化等先生已经做了深入研究。如黄真理、程地宇等先生就指出,三峡工程的功能首先是防洪。历史上长江洪水已经发生过多次,这些水灾对沿江城市的农业、工业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都带来很大风险。
  第二个功能是发电。三峡水库总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供电主要是华东、华南、华中三个地区,还会形成以三峡电网为中心,联合周边电网形成全国联网。供电地区都是中国的发达地区,发电效益从2005年就开始了,为东部发达地区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这个贡献是可持续的。
  第三个是生态功能。三峡水库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不需要用煤,而是利用当地水能资源,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把它转变为电能。
  另外,科学家研究发现,它还能够减缓下游地区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和萎缩。
  因为建设三峡工程,库区的森林面积大大增加,一方面减少了碳排放,另一方面减少了水土流失和生态污染。专家们指出,三峡工程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提高了长江的通航能力。单向通航能力从目前的1000万吨增加到5000万吨,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运营成本,使长江这个黄金水道真正发挥了作用,它把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发挥重庆作为西部地区核心城市的作用。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供水。三峡水库不仅保证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供水,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需要,将来可能还要为华北地区供水。
  这次我们在调查中还提出三峡工程具有推动区域发展的功能。三峡工程建设之前,库区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三峡工程推动了这个区域落后面貌的改善,推动了地域的工业化,当然不是搞污染工业,而是把水能转变为电能的绿色经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峡工程直接推动了重庆直辖市的建立和快速发展,从而为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能够发挥辐射和枢纽作用的中心城市,三峡工程的这一历史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功能。三峡工程又直接推动了湖北省宜昌市的迅猛发展,使之成为湖北省的大城市。库区还崛起了十多个崭新的中小型城市,其城市基本建设和发展能力,包括土地、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原有的水平,推动了区域城市化进程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为未来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有利条件。今天看来,三峡工程正好和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两大战略相呼应。另外,三峡库区在区位上也有优势,它正好在中国的心脏地区。我们画了一张图,东边是长江中下游,南边是云贵两广,西边是青藏地区,北边是中原地区。所以它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个工程不是简单的水利水电工程,也是一个大型社会工程、文化工程,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系统工程。站在人类发展进程历史的角度考察,大型水利工程从来都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长江三峡工程自不例外。
  总的来说,三峡水库及其库区对国家而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其一,三峡水库库体作为一个巨型人工与自然互构型水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区域景观和部分改变了区域功能,三峡库区已成为我国一个有着自身特色、结构、使命、发展目标的特殊区域。
  其二,三峡水库建设作为一项社会和生态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的国家层面的多元战略意义(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生态、供水、推动西部区域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意义等)。
  其三,三峡工程及库区区域功能变化对推动国家宏观区域尤其是长江流域的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并在一定层面上具有世界性意义。
  《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提出还有个时代背景问题:一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包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等。这个背景影响到对三峡工程更全面的认知以及对它未来的建设、管理、发展的指向。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科技化,包括全球化的趋向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等,都要在后续规划中加以考虑。这次规划也是在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并且要全面投入运营的时期所进行的,考虑的问题不光是建设、运营,还有如何保障正常运行、永久的安全运行及各方面功能的有效发挥等问题。
  实际上,三峡工程创造的效益是巨大的,这个效益是库区人民、全国人民和国家共同创造的,这个效益还要反哺。因为三峡库区的人民放弃了工业化过程,一部分移民还放弃了家园,保护了生态,保证了三峡工程的实施,今后库区的人民每天仍将为水库安全运行作贡献,以保证三峡工程为国家作贡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如果在创造的效益中不能反哺库区人民,不能支持当地居民更好地和谐发展,后续规划中的很多目标就不能保证完全达到。只有库区人民发展得更好,三峡水库才能更安全,多边效益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是一个“利益链”。
  库区人均占有土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建设工程中进行移民及工厂迁建或关闭,带来了目前的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库区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脆弱,生态保护任务十分繁重,土地不能大量开垦,农业和工业都不能按常规大量发展,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
  可以说,号称“无烟工业”的旅游业是三峡库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三峡旅游”本来就是世界级的资源,现在又出现了若干新的旅游点。这次规划着眼于库区旅游体系的重构和完善、对原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新出现旅游资源的建设、对原有旅游资源损失进行补偿等方面。通过规划建立一个水平更高的、更有发展力和影响力的新的旅游体系,通过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这也是我们在做库区地域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旅游产业扶持规划的重要着力点。

    1. 学界研讨“知名学府与当代学术发展”
    2. “后三峡时代”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3. 三峡水库水位涨至175米首达工程设计最高蓄水位
    4. 三峡工程历史回顾 孙中山首倡三峡建坝
    5. 三峡工程论战风云录:毛泽东亲自批示需反对报告
    6. 毛泽东与林一山谈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