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海外视域
美国的中国新定位及其对中国的挑战
发布时间: 2010-12-24    作者:郑永年    来源:国史网 2010-12-24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加坡《联合早报》6月1日发表署名长文,分析奥巴马政府最新公布的国家战略。文章指出美国战略最大的变化时美国队中国的新定位,并首次呼吁中国要肩负起“负责任的领导角色”,同时建议中国需重新思考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以下为文章的全文。

美国最近公布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文件,总统奥巴马对美国的战略定位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这并不难理解,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美国历届政府不管其战略话语是什么,所实施的战略都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或者领导地位。作为唯一的霸权,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便是维持这个地位。但历任总统所使用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比如小布什政府奉行单边主义,而奥巴马政府则奉行多边主义。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单边和多边同时存在,只不过是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新战略文件中,最大的变化是美国对中国的新定位,文件首次呼吁中国要肩负起“负责任的领导角色”(responsible leadership role)。在冷战后半期,美国对中国的定位可说是对付前苏联的“准”同盟。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中国的定位一直随着客观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从早期的“敌人”、“竞争者”到近年来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和“负责任的大国”等。

    1. 美国工业化、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进程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2. 美国学术界关于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的研究
    3. 美国智库中国研究的新特点新趋势
    4. 毛泽东国家安全观与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思考
    5.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背后的三种思维
    6. 中德两国确立双边关系新定位 踏上合作的新里程
    7. 新定位 新格局 新旅程
    8. 统一战线法宝功能实现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新定位新使命
    9. 姬文波: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化与拓展
    10. 何哲:五中全会,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