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再度成为世界热议的关键词
新中国60年华诞,国际社会以罕见的热情为中国送上了祝福:美国纽约帝国大厦首次为中国国庆点亮象征五星红旗的红黄灯;英国首相布朗特意通过视频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表示祝贺;巴西众议院专门举行了特别大会;路透社在网上对中国国庆阅兵式进行了图文和视频全方位直播……
英国《金融时报》借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起首句作为社评标题:《中国“向前向前向前”》。社评写道,人们很难不对一个伟大文明跃跃欲试的壮观场面感到敬畏。“过去的60年说明,小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愚蠢的。”
在祝福和感叹声中,国际舆论开始对中国进行全方位观察,深入讨论“中国道路”带给世界的启示。《金融时报》中文网等网络媒体多次开设专栏,就“如何看待中国模式”征询网民看法。2009年,国际舆论关于这一主题讨论持续时间之长,文章评论数量之多,形式之多样,涉及面之广泛前所未有。
有人从亲身感受提炼感悟。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巴勃罗维·罗韦塔·杜宾斯基1975年就来北京居住,他从自己35年所见所闻中总结了中国人值得学习的五大优点:勤奋工作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务实精神、不断寻求多样化对外关系、从容面对危机。
有人从理论层面总结思想。英国发展问题专家库克等认为,中国模式总的特征是“威权式的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这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进程而不是一个预设的蓝图,其基本原则是务实主义和渐进改革,也即“实事求是”或“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
不论从哪种角度切入,观察家们都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当西方传统发展模式在危机面前处处碰壁时,为什么中国却能战胜重重考验而生命力愈发旺盛?
“中国的发展模式同经济学课本上的不完全相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艾萨克·姆贝切教授说,这充分显示出中国既引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又注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模式的优越性。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9月14日载文指出,很久以前,西方世界就开始推行自身的发展模式,认为这是唯一正确并具有普世价值的方式。中国没有采取西方模式,而是开辟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新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违背了他们的教条,因而感到迷惑甚至疑心重重。
上世纪90年代,不少人还认为,中国罕见的快速发展只会是昙花一现。十年之后的今天,甚至连最刻薄的怀疑论者都对“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刮目相看。
“由于西方未能理解中国,因此它预测中国行为的能力多次受损。事实证明,一次又一次,我们对中国的预测和认知是错误的。我们有一长串错误理解中国的记录。”马丁·雅克在11月22日发表于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文章中坦承,“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中国,我们就必须超越西方的现实和经验局限。”
“中国崛起”需要冷静看待
前不久,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媒体调查机构“全球语言监测”统计,“中国崛起”居过去十年来全球重大新闻事件之首,网络关注度远超过伊拉克战争、“9·11”恐怖袭击、金融海啸和北京奥运会。
该机构总裁保罗·柏亚克说:“中国在过去十年迅速发展,经济实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原来的世界秩序构成了重大的挑战和影响。”
对此,一些国际观察家进行了理性分析。美国知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要将整个世界经济从衰退中解救出来还力不从心。目前,即使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合在一起,也远不及美国经济的规模。”
《金融时报》专栏作者杰夫·戴尔认为,现在预言“中国世纪”的到来为时尚早。他的依据是,就人均GDP而言,中国还排在前100个国家之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排在佛得角和亚美尼亚之后,仅领先于伊拉克和刚果共和国。
“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无穷无尽。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差异、社会分化、腐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个单子。”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
郑永年指出,“中国成长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虎视眈眈’。当然现在它们不会像当年中国贫弱不堪时那样来瓜分中国的利益甚至土地了。今天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主要是考量着如何分享中国崛起的利益,如何遏制或者消化它们所认为的由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历史是一面镜子。《联合早报》一篇文章引用当年日本的例子,来提醒中国避免骄傲。“二十年前日本比中国风光得多。”文章说,现在中国3家银行在国际金融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1988年,所有世界十大银行都是日资银行;中国现在是美国的最大债主,而当时美国近三成的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必须依靠日本来支付;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经发生储蓄贷款社大量倒闭危机,包括美国银行在内的美资银行都最终由日本银行财团挽救。
结果如何?其后几年内,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陷入了长期停滞。前车之鉴,不能忘记。
事实上,中国从未丧失忧患之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增大。
郑永年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尽管中国也一再明确表示会承担与自己能力相应的国际责任,但领导人明确意识到,中国不是美国、西方和世界的救世主,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