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要实现军地“无缝对接”
记者: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有怎样的关系?具体内容有哪些?
赵可铭:军民融合是新军事变革中国道路的重要体现。只有走军民融合之路,两种资源互融互补,才能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才能加快军队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的步伐。
具体而言,军民融合就是立足国情、军情,面向世界风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国防经济、技术与民用经济、技术的“无缝对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二、把重大国防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建设体系;三、把军队后勤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四、把军队人才的培养和进出纳入国民教育和人才管理体系;五、把国防动员纳入国家应对危机的管理体系。
记者: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目标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那么,您认为依据这一战略,军、民两大体系之间将如何更加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对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布局和经济增长方式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赵可铭:当前,军民融合的关键性内容有两个。首先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要打破军地界限,消除国内具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和资质的单位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壁垒。要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除少数核心军品科研生产单位由国家独资经营外,其他军品科研生产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要继续推进“军转民”,更要重视“民参军”。要通过发展军民结合型产业,推动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并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科技园区、产业示范区。
其次是军队保障体系要进一步社会化,把应该而且能够由社会来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军事资源保障效益。具体内容似可概括为“八化一改”,即生活保障社会化、通用物资储备社会化、营房等基础生活设施建设社会化、公务用车社会化、非公务电话通信保障社会化、军队文化事业社会化、军人子女教育社会化、装备维修保障社会化、事业单位和职工管理制度改革。军队保障社会化将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
军民融合对军民两部分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必将对现有的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产生积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发展第一位,在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方面,主要研究军民两用和平战结合,对经济建设的布局主要考虑经济效果。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进入新世纪,世界格局呈现出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战争现代化等特征日益明显,影响我国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应与时俱进,使军事能力能够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军民融合恰能通过资源调配,增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因而意义重大。
记者:围绕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您认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军队人才培养及国防动员体制等方面应该怎样加强和改进?
赵可铭:围绕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在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战略物资储备、市政建设等领域,充分考虑国防需求,进一步增强国家基础设施对军队遂行军事任务的支撑和保障功能。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国防安全,不能影响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正常维护和使用,而且不应只考虑眼前经济效益。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构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顺畅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线路布局、路网承载能力、设计等级和技术标准、配套设施预储军事功能等,应满足部队全域高效投送、快速机动和作战使用的要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在预警监视、通信、测绘导航、气象和空间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考虑国防需求,加大共享力度,完善标准规范,进一步提高对军事行动的信息保障能力。在战略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注重优化建设布局,加大油料等战备用品的储备容量和纵深配置,提高仓储物流的应急保障能力和储备物资的适时更换,构建军民一体、平战一体的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各级政府应把城市驻军的水、电、气、暖和道路等设施纳入市政整体规划。市政建设本身应考虑战时的生存能力。
军队的人才培养则应尽快实现军事教育体制与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体制的接轨,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事人才,建立军地联合培训机制,把现役干部的学历升级、后备力量人才培养寓于地方教育培养体制之中。目前,经过多年探索,军队已基本形成招收选拔国防生、直接接收地方大学生、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飞行学员、依托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组织在职干部到高校继续教育等多渠道并举、多层次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格局。应注意总结经验,形成机制,提高效益。军队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退出现役的官兵安置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也是军民融合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健全了国防动员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但目前这两套体系由于在组织领导指挥、规划计划、预案、物质技术、信息管理、储备、人才保障、法规制度、工作考量评估等体系方面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防动员体制建设还应着力保障战时应战,通过建立和完善“军队提需求、国家动员机构搞协调、各级政府抓落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参与”的国家战时应战动员机制,统筹国家国防动员力量与突发事件应急力量的建设与使用,提高国家战时动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