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的历史启示
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是新中国在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以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尊严为目的,围绕不断变化的战争态势所实施的一系列外交行动和政治举措。深入研究和探讨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加强动员主体自身建设,提升应对战争危机的动员能力
影响政治动员成功与否的要素固然有很多,但动员主体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美援朝战争的政治动员之所以能表现得既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又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推进,与中国共产党的动员能力密切相关。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和准备,在全国人民中开展了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三视”教育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一扫国内疲战、厌战情绪。随即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动员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支援志愿军,并于10月下旬成立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抗美援朝运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党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实现了对政治动员的有效控制,从而在围绕这场战争的内政外交上获得了步调高度一致的行动,确保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二)强化舆论争夺意识,从战略高度精心筹划媒体战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打了近3年时间,但大规模的运动战在1951年7月停战谈判开始后便结束了。战争后期处于“边打边谈”状态,交战双方更多的是在打“口水仗”,及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对舆论宣传工作高度重视,毛泽东早在1928年10月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共中央从战略高度精心筹划舆论宣传,取得了较强的政治宣传效果。相比较而言,美国国内舆论却杂乱无章,比如,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每次出现重大伤亡,美国《新闻周刊》等媒体立即将其公之于众。在舆论引导下,美国公众战争支持率由1950年8月的66%下降至该年12月的39%。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的经验说明:必须强化舆论权的争夺意识,高度重视新闻传媒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军事斗争中为争取舆论优势打好基础,从而牢牢把握战场主动权。
(三)重视爱国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塑造,捍卫政治动员的“软边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国家力量的重要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最大财富,可用金钱衡量的一切活动形式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示。战争期间,广大军民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高度的自觉。这种空前的团结和高度的自觉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欺凌所产生的民族情感的释放。战争政治动员激发了中国人民心中压抑的爱国主义情愫,唤醒了民族自强自立的意识和信心,进而用坚强的意志打败了世界上头号超级大国。
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和平崛起的历史新阶段,为了抵御各种战争威胁及各种形式的“颜色革命”政治动员必须高度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意识形态塑造,坚决同各种不良倾向及荣辱不分的错误思想作斗争;必须把民族战斗精神培育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以发展先进文化来引导国民的精神状态;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塑造国家信仰。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国家认同意识在财富崛起过程中渐渐淡去,才能防止民族战斗精神在和平发展中慢慢沉寂。
(作者:王树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战争动员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育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26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 《外交学院学报》,2004年第77期。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38页。
5. 参见《新华月报》,1953年第9期。
6. 郭沫若:《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载《民日报》,1951年10月1日。
摘自《军事历史》2009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