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的历史功绩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通过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动员对这场战争的胜利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通过深入持久的思想动员,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强烈的政治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抗美援朝战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群众运动,如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增产节约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志愿军部队则深入持久的开展了立功运动等。这些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提高了广大军民的政治觉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战争期间,全国先后掀起了4次参军参战热潮,补入志愿军的新战士达80余万人。在当时人口仅有2000万的浙江省,先后有100多万农民要求报名参军,以至于老百姓称:“参军比考秀才还难!”3年间,先后赴朝的铁路员工占全国铁路系统员工总数的80%以上。正如抗美援朝总会主席郭沫若在《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一文中所述:“我国人民已有80%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本扫除了美帝国主义百余年来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和怀柔、欺骗所遗留下来的‘亲美’、‘崇美’的反动思想和‘恐美’错误心理;树立了仇视美帝国主义、蔑视美帝国主义、鄙视美帝国主义的心理;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同仇敌汽、打败美国侵略的决心。这是我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在思想战线上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彻底击败美国侵略的物质力量。”
其次,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在国际社会尤其美帝国主义看来,中国是个孱弱不堪的国家,“不足为患”,中国出兵参战的“可能性很小”。即使中国出兵朝鲜之后,美国关注的焦点仍然是苏联的举动。但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惊人的意志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劣势武器装备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并迫使美国签字停战。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志愿军坚忍不拔、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归根结底是通过扎实有效的政治动员激发出来的。
再次,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国家意识。抗美援朝期间,为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增强战争实力,夺取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宣传主题,阐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厂矿、农村、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抗美援朝的宣传动员。通过扎实有效的政治宣传和深入持久的思想发动,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在全国迅速形成一种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力量,巩固、发展和保卫革命胜利果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的行动。
三、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的成功因素
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绩效,主要取决于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极高的政治威信、深厚的民众基础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成功的主要原因
首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处于国家政治动员的核心地位,具有极高的政治威信。党的政治威信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带领人民赢得民族独立、赢得民族解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党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从1951年底陆续开展“三反”、“五反”运动,使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浪费等现象得到坚决遏制,纯洁了队伍,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其次,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党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政治动员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伊始,1950年4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号召:“在一切公开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我们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党根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半的农村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运动,极大地鼓舞起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劳动热情。从而创造了人民战争的新形式,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全力支援战争。
(二)广大军民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是抗美援朝战争国内政治动员取得成功的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官兵所展示出的惊人战斗力、人民群众所表现出的高度自觉和空前团结,都与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密切相关。近代以来历经百年屈辱的中国人民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粗暴干涉朝鲜内战,阻止中国加入联合国,并派遣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时,从而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面对美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军事威胁,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迅速被激发起来。因此,当中共中央参战动员令发布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捐钱捐物,参军参战者络绎不绝。1951年6月1日,当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时,人民群众用踊跃参加志愿军、踊跃捐献飞机大炮、在各条战线上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来支援战争。仅第二批赴朝慰问团带去的慰问品和慰问信的总重即达6000吨,运送就需要1500辆大卡车,其中慰问信达19万多封。到1952年5月底,社会各界共捐献人民币55650亿元(旧币),相当于3710架战斗机的价款。
(三)稳固的中苏同盟关系是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动员获得成功的重要支撑
抗美援朝期间,中苏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相互配合、相互借重,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挫败了美国操控联合国扩大战争的企图。中苏联盟的建立是双方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发展利益的需要。从政治上看,朝鲜战争爆发之时,新中国遭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打压而未被正式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在国际舞台上受到了很大制肘。苏联是当时联合国轮值主席国,在国际上有较大的话语权。新中国需要苏联在政治上给予支持。从军事上看,志愿军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敌军的空袭,迫切需要苏联空军力量的援助。而当时的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公开的军事冲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尽管中苏联盟利益取向有所不同,如苏联空军只承诺保护中国领空和中国军队的后方,而不愿直接配合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等等,但中苏介入这场战争的根本利益则是完全一致的。在中苏同盟关系下,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工作,争取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世界不少国家纷纷站出来声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特别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如保加利亚、波兰等,普遍声援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行动。在世界舆论的带动下,包括英国、法国、瑞典等一些西方国家进步媒体也参与了进来。如英国知识左翼周刊《新政治家与民族》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可以理解的”,麦克阿瑟跨过清川江防线向北推进时,中国对北朝鲜的援助是“可以得到原谅的”,“至少是可以理解的。”国际政治动员的成功,有力地回击了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施加的种种压力和污蔑,赢得了世界民主阵营国家和爱好和平人民的同情、支持直至物质的援助,对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起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