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重读南京
发布时间: 2010-03-11    作者:叶皓    来源:国史网 2010-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今天的秦淮河

英雄之城 胜利之都

  南京之悲,是民族之悲;南京之兴,是国家之兴。

  避难之所、偏安之隅,似乎总和被动、懦弱与妥协联系在一起。但如果仔细留意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南京绝非如此。举凡在外族入侵的动荡关口,它都见证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抵抗和胜利反击。

  公元383年,氐族人的前秦向偏安南京的东晋发起最猛烈的一次进攻。前秦皇帝苻坚亲率九十万大军从长安南下,行军队伍绵延千里、投鞭断流。在安徽寿县淝水之畔,两军隔河对峙。来自南京乌衣巷里王谢之家的东晋统帅谢玄,用激将之法,诱使苻坚后撤而自乱阵脚。晋军的八千精骑趁机抢渡淝水,内应则在秦阵后大呼秦兵败矣!于是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苻坚的近百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此战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一举遏制了五胡乱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的侵扰势头,成功保住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精华。

  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举凡汉民族抵御外族的战斗,总是在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展开。而抵抗得最为悲壮惨烈的那群勇士,居然多是素来温文尔雅的南人。从状元丞相文天祥到尚书大臣卢象升,从说一口吴侬软语的陈子龙到白袍少年夏完淳,从崖山蹈海的宋人到江阴城不肯剃发的百姓,甚至秦淮河上的窈窕歌姬,他()们看似文弱,但在那些汉民族所经历的最凶险和血腥的历史关口,却有着匪夷所思的勇气。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南京和南京背后的江南,是他们精神和文化的最后归宿。他们不仅仅在为汉疆唐土、一城一池而战,更是在为民族的衣冠礼仪、道德文章而战。

  至于七十多年前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正是南京城军民顽强抵抗,使得日军在淞沪、南京的战斗中付出了惨重代价,才使日酋恼羞成怒,必欲屠城以摧毁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正是这种英勇和抵抗的精神,让南京曾不止一次主动开启过恢复文明、昌明国运、人心来归的大复兴、大转折。在这个意义上,南京还每每是中国走向胜利和复兴的标识。

  公元410年,离淝水大捷整整十八年,东晋大将,也就是后来的南朝宋武帝刘裕,率部从南京誓师北伐。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一举消灭了鲜卑人建立的南燕,俘获国君慕容超。六年后,他挥师克复长安、消灭后秦。此时,离长安城被匈奴人征服,恰恰是一百年。毫无疑问,这代表着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在偏安南京、修生养息一百年后,主动出击,取得了对北方异族的战略性军事胜利。文明的地缘,被从长江沿岸重新推回黄河流域。

  公元1367年,徐达和常遇春的北伐部队从南京出发,一路披靡,直逼大都。一年后,元顺帝仓皇辞庙,曾令欧亚诸国闻风丧胆的蒙古王朝土崩瓦解,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浴火重生。明太祖朱元璋起自草根,虽胸无点墨,却深谙前朝覆没的教训,登基后推行修生养息、打击贪墨,遂开有明一代三百年基业。定鼎南京虽仅53年,他却已成功地打造了一座人穷奇谋,地穷其险,天造地设的亚洲第一城。

  公元14057月,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士兵和船员组成的巨大舰队,从南京起锚,开始了壮丽的七下西洋之旅。从1405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的舰队穿越印度洋和红海,直达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远航,充分展示了明初中国无可匹敌的国力,也在航线上撒下和平的种子、开辟了海上商旅之路。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也是国力鼎盛的标志。而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发源地、起锚地和硕大无朋的宝船制造地。同时,它也是郑和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城市。

  公元1912年,南京再度把中国引向历史的大路口。这一年的元旦,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满清王朝的正式覆亡和共和时代的开始。公元194599日上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黄埔路的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曾经骄悍不可一世的日酋冈村宁次向中国代表呈上投降书,这标志着经过八年的苦战,中国人取得了抵抗外辱的最终胜利。1949423日,总统府上高扬的红旗,徐徐拉开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转折大幕,预告了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在1978年,南京大学的胡福明老师写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短短几千文字,却有千钧力量,为改革开放吹响了理论的号角。

  回顾南京,历史不会抹去那些关于丧权辱国条约、关于屠城、关于沦陷之都的悲伤记忆。但历史也同样记住了肇始共和、浴血抵抗、凯旋还都的光荣,更记住了新中国取代旧王朝的伟大时刻,见证了我们如何从失败走向胜利、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转折。可以说,是从南京,中国在近代积弱百年之后,自救自强,从几近亡国,转身踏上与列强煮酒论天下的大国之旅。

  重读南京,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南京既曾蒙受过华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羞辱,但也经历了中华民族最为鼎盛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南京开启过我们民族的胜利、复兴、改天换地的时代之门。这座伟大的城市,目睹过一个民族生存跋涉五千年的艰辛,保卫过这片土地上最伟大的文明,滋养过我们文化中最深邃温婉的那一部分,见证过我们历史上的大转折、大开端。由此可见,南京之悲,是民族之悲;南京之兴,是国家之兴。

雨花台,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

   摘自《光明日报》之《光明讲坛》2010年第6

    1. 1949年前后南京社会救济的变迁与重构
    2. 为城市的文化自觉鼓与呼
    3. 南京把养老建设列入政府考核
    4. 全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5. 南京优先扶持综合利用
    6. 解疑释惑:对南京挖掘疑似陈文帝陵几个疑问的回答
    7. 南京首例H7N9确诊详情披露 一患者昏迷7天恢复神志
    8. 毕晓哲:南京医改“一步到位”体现公平理念
    9. 政府微博背后的“80后”“90后”
    10. 南京将“黑尾巴”车拒之城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