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云南回族经济三十年(上)
发布时间: 2009-09-24    作者:马 经    来源:《回族研究》2008年第3期(总第71期) 2009-09-24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发展中的差距

  20年来云南各地回族人民从改革开放中得到的最大实惠是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其中发展快的地区经济收入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成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发展慢点的地区也有几倍的增长,即便至今仍属于贫困或特困的地区,实际也有一二倍的增长。

  沙甸1978年的人均纯收入为97, 1985年增加到434, 1990年增加到799, 1994年达到13678, 15年间增长了近150倍。收入迅速增加,使沙甸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改善。1990年代末的沙甸,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富裕的景象:区内道路四通八达,深宅大院里花木掩映,新式楼房富丽堂皇;大街上店铺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清真寺、电影院、汽车站、学校、医院、幼儿园鳞次栉比,欢声笑语充满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除沙甸、大庄外,玉溪地区的大营、文明、大白邑、纳古及与纳古相距二三十公里的下回村、大回村、小回村,昆明地区的嵩明大营、海口里仁、呈贡回回营等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等已经普及,移动电话、传真机、空调、摄像机、电脑、家庭影院已进入时尚家庭,小轿车正在成为一些富裕人家的代步工具;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娱乐日渐成为人们家庭消费的新视点。

  其余与上述比起来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与本地历史水平相比起来也有很大提高。建水县的培德、馆驿、暮作邑、冷铁,弥勒县的龙潭、巴蕉,泸西县的巨木、红杏、桃园等红河州的回族乡村,人均纯收入都在千元以上,70年代提高10倍以上,全州回族村民平均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程度以上。

  1996年的调查资料统计,属昆明市的晋宁县双龙湾村,东川区腊利村,嵩明果子园村;玉溪地区的玉溪市马鹿塘村,澄江县华光村;曲靖地区的宣威市叠水箐村,曲靖市旧屋鲁村,会泽县王家村;文山州邱北县曰者河边村;思茅地区墨江县回回村,景东县林街村;昭通地区鲁甸县桃源乡,昭通市守望乡,鲁甸县拖姑村,昭通市中营四村;大理州巍山县永建乡,永平县曲硐乡,洱源县回果村,大理市珂里庄;保山地区施甸县西山村;临沧地区凤庆县四门箐村、蒿子坝村;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峦村、曼赛村等回族乡村,人均年纯收入大多在10002000元之间。这些地区生活水平在全省处于中上水平。一般吃穿用住等基本生活资料充足,千元以上价格的家用电器、交通工具普及率在50%以上。生产上农具、化肥、农药、小型机械、运输工具等生产资料不缺。教育方面,能供子女上到高中或大学。医药卫生方面,能够支付日常医药费,偶尔购买保健药品和食品。文化生活方面,一般家庭都有录音机、电视机。闲暇时利用到近处走亲串友的机会,顺带娱乐观光。家庭大宗基础设施方面,一般都能建盖砖瓦结构房屋510,内部进行粉刷、油漆、蒙顶、铺地、配成套家具,少数人家购买汽车、拖拉机、摩托车从事生产经营。除丽江、德宏、怒江、中甸等地州缺调查资料未统计外,上述地区涵盖了全省东西南北各区域类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云南回族在全省各类地区都有分布,受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人文环境及历史发展水平的作用和影响,造成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差距。有些差距是过去长期历史发展中就形成并影响到现在,有些差距则是近一二十年间出现或拉大的。若从全省来看,滇南发展最快,滇西次之,滇东北和西北较慢。若从一个区域内来看,自然条件好的坝区发展比山区快,靠近城镇或交通沿线地区比偏远、闭塞地区快,回族人口聚居程度高的村镇比聚居程度低的村镇快,民族文化发达的地区比不发达地区快。以上因素或单独、或交互作用,形成方向不同、大小不等的合力,从而推动各地或曲或直、或快或慢的发展。这大体上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同时也表明云南回族经济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理环境,大多还处在自然经济阶段。

  以会泽县新街乡来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乡27649人中,回族人口即有10077,聚居程度是比较高的。但其经济、社会发展却比较缓慢,不仅乡镇企业发展不起来,农业生产也徘徊不前。198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22万元, 1990年为474万元,年增长率仅有4%。而同期沙甸约为36%,纳古乡约为50%。制约新街发展的因素:一是自然条件较差。新街乡位于会泽县东南迤车河谷,为一长30公里的狭窄谷地,两侧为高山,南面为全县最高山大海梁子。全乡273平方公里总面积中,谷底坝区坡地不到17平方公里,其余为山区陡坡地。迤车河谷最低海拔2212,全乡海拔在23003300米之间,全年日照时间不足3000小时,无霜区130,加之大海梁子的雪风直灌全境,东西两侧高山挡住了暖气流进入,年平均气温仅12,另有南北两个大型水库的影响,田地冷浸严重,气候冷凉潮湿,经常发生寒潮、低温、霜冻、冰雹、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长期制约了当地生产。二是基础薄。新街回族历史上主要靠种植玉米、马铃薯和水稻为生。耕种所余之力只能饲养少量牛、羊、鸡、鸭出售,以添补粮食不足或购买食盐、布匹、农具等必需品。此外油料、疏菜、果木等仅有零星种植,尚不能满足自食。至1990年代初还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1976年统计,公社仅有3个小作坊,共有碾米、磨面、压面等机器9,职工10,另有零星家庭个体打铁、织篾、土法烧瓦、畜力驮运等。到1977,公社建起拖拉机站一个,有拖拉机10台。1980,社队办起作坊式企业6,职工增加到21,添置车床、刨床、钻床、电焊机各一台。这些企业作坊因体制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基本不能盈利, 1984年由私人承包经营。这是到改革开放初新街乡的全部工业基础。三是社会政策环境不适。由于历史上长期闭塞、落后、贫穷的原因,造成观念落后、思想保守、眼光短浅,人们想的主要是吃饱穿暖,地方上也没有较为科学系统的发展谋略和配套措施,群众也缺乏敢闯敢干、自主发展的意识。此外新街乡的地方发展计划与政府、社会一些相关部门单位缺少必要的合作,协调发展的意识和措施远不到位,形成了一些主客观制约因素。以国家水电部门与地方发展关系来说, 1958年到1966,国家在新街南北两端修建起蓄水量为5. 3亿立方米和900万立方米的毛家村和花鱼洞两个水库,征用了新街30%的田地。水库蓄水后,沿边有近1. 4万亩地变为冷浸地。两项合计占了全乡耕地总面积4万余亩的五分之三。遇雨季库水上涨,还有上千亩地被淹。库区封山育林也使新街乡牛羊放牧面积减少大半。水库蓄水发电后,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新街乡却没得到应有的回报。在以礼河电站年发电16亿度的情况下,1990年已20余年,新街乡尚有数十个村子未通电,孩子们仍点着油灯读书写字,妇女们仍推着沉重的碓磨舂米磨面,大多数人们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有关部门对库区扶贫建设工作既严重滞后,又不到位,更缺乏前瞻性。全省类似新街乡这样的回族贫困乡还有不少。据省政协199740余个回族村抽样调查的情况显示,贫困村约占50%,其中特困村约占20%

  云南回族散布全省各地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改革开放20年来,不平衡的程度迅速加大,与过去数百年的任何历史时代相比,都拉大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就20世纪末的情况而言,云南回族不仅是全省有史以来居住最分散的一个民族,而且是全省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民族。一定的经济基础,须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反之,在国家大政方针不变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超出限度过多就无法相互适应,矛盾冲突就可能爆发。因此要经常进行双向的调整,使之互相适应。当国家大政方针与经济发展总体适应的情况下,对局部性的不平衡可作局部的调整。云南各回族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状态时,地方性的政治调适就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高发元.云南回族乡情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2.

  [2]马占伦.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R].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7.

  [3]高发元.回族学刊(第一辑)[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4]王子华,马绍美.沙甸的昨天·今天[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6.

  [5]高发元.云南回族五十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

  [6]云南回族研究会.当代云南回族简史[M].

  [7]云南回族乡情追踪调查[R]. 2007.

  The Hui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30Years

   in Southwest Chinas Yun nan Province

  MA Jing

  (Yun Nan University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 School of Law Kunming, Yun Nan, 650031)

  Abstract: In the past30 years ever since the country s adop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n nan Province has been undergoing different processes and now notable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i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es the Yun nan Province has covered in the past30 years include relaxing control and enlivening the economy, adopting diversified businesses, releasing productive forces, setting up township enterprises, 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raising economic income, increasing the share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making use of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building up socialist new villages and forging ahead to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so on. In short the progress made by far has constituted a glorious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Yun nan Province 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st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left us som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to draw up.

  Key Words: The Hui ethnic group; Economy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马 经(1957),(回族),云南通海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法学、政治学、回族历史文化研究。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基本经验
    2. 云南民族关系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3. 云南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四大突破
    4. 云南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 云南方志的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6. 云南回族经济三十年(下)
    7. 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研究
    8. 年终经济述评:千方百计控物价 多策并举惠民生
    9. 抓住经济向好时机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10.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