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外开放决不仅仅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伊始,尽管国际环境恶劣,但中国仍选择了对外开放。不过,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由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承认新中国,中国选择了一边倒,即新中国过渡时期(1949-1956)的对外经济开放主要是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为新政权的迅速稳定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对此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
新中国过渡时期(1949-1956)对外经济开放的基本特征和成就
(一)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1.建立独立自主和互惠合作的外贸体制。为了摧毁半封建半殖民地对外贸易体制,新中国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建立新海关,将旧海关进行彻底改造,确保海关主权独立;将官僚资本全部没收,经过改造后成为国营企业;外国在中国的进出口企业拥有的特权被取消,在遵守新中国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可以继续进行对外贸易。
1949年10月,在中央人民政府下面设立贸易部,贸易部下设对外贸易司,对全国对外贸易进行统一管理。1952年10月,贸易部分成商业部和对外贸易部,同时不断健全地方贸易管理机构。运行体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政府对外贸的直接控制,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二是加强对外汇的经营管理;三是实行计划管理。
2.外贸重点从西方国家转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积极调动各种力量发展对外贸易,形成了国营外贸企业为龙头,外资企业和私营外贸企业为补充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仇视和封锁,对外贸易重点转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1949年,苏联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1950年,苏联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1952年, “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 [1]
3.对外贸易快速发展。1950年到1952年,新中国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正常的贸易关系,同时理直气壮地与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反封锁反禁运的斗争。“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1.35亿美元增长到1952年的19 .41亿美元,增长了71%,其中进口额从5.83亿美元增长到11.18亿美元,增长了41%。”[2]对外贸易的增长,特别是出口额的大幅度增长,标志新中国中国取得了反封锁反禁运斗争的阶段性胜利。1950年中国对外贸易就实现顺差,从1877年计算,改变了长达73年的贸易逆差局面。到了1957年,新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1.03亿美元,与1950年的11.35亿相比,增长了1.73倍。其中进口总额达到15.06亿美元,出口总额达到15.97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