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云南回族经济三十年(上)
发布时间: 2009-09-24    作者:马 经    来源:《回族研究》2008年第3期(总第71期) 2009-09-24
  字体:(     ) 关闭窗口

  改革开放前聚居在城镇街区的回族成年人一般分散在国家或集体办的各种企业里就业,少数没有固定职业者,分散在建筑搬运或季节性较强的行业从事各种零工。少数小城镇的回族居民可以利用赶集日摆设临时性小摊点。总的来说,城镇里没有一种可以称之为回族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聚居在乡村的回族农民,按国家农业生产计划进行生产。当时的一个指导思想是粮食自给,越是缺粮的地方,越强调粮食生产。可那时全省回族农村,没有一个不缺粮食的,于是粮食生产成了重中之重,绝大多数劳动力都挤在人均不足一亩的耕地上,从事单一的粮食生产,所谓产业结构,实际上无从谈起。那时,那么多回族农村粮食不足,除了政治时势、方针政策等社会政治原因外,从农业内部来说,就是这种“因为缺粮所以种粮”的简单思维方式造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历史上,云南回族聚居地区的产业结构,一般是自然形成,政府干预不多。前述沙甸,元末明初时,以屯垦与牧养并举,农作物以稻谷、玉米为主,牧养以马为主。明中后期,农业成为主要产业,牧业成为附属,农作物品种随着沙甸小集市的形成日益丰富起来。清代开始以后,蔬菜的种植渐成主业,蔬菜的买卖、油料加工和贩运等行业也兴盛起来,进而马帮运输业也发展起来。清代后期,随着矿业的兴起,沙甸人利用个旧、开远一带多矿的条件,逐渐介入矿冶行业。滇越铁路修通后,出现了一个滇南开发的热潮,商品经济兴盛起来,沙甸农业的自给性部分也最后转向了市场,产业结构全部进入随市场变化而随时调整的灵活状态。以后甘蔗种植和榨糖业随之兴盛。19世纪40年代,沙甸小糖厂(作坊)多达38个。运销、加工蔗糖的行业也兴旺发达,与原有的集市贸易、马帮运输、商业经营、食宿服务相辅相成,形成了多业并举、主辅配套、互相促进的产业结构。

  纳古历史上很早也就形成了农、工、商多业并举的结构。最初是把马具制造从军用转民用,大批生产,如马掌、马钉、马笼头、马卡皮、马铃等。因为是自产自销,采、供、销、运也发展起来。随着运销范围的扩展,运销的产品也不局限于马具了,柴米油盐、五金皮革、生产工具、原材料、布匹、药材、百货,什么可以做就做什么。到了近代,形成了一些颇有规模的商号,生意做到国内外。

  上述两例均属发达地区。我们还可以举较落后地区的例子来说明。位于滇西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部的永建乡,现经济发展属中等水平。但据《巍山商业志》和《巍山交通志》记载,民国时期,永建地区回族马帮上百个,小的马帮有骡子20余匹,大点的马帮骡马上百匹。据1951年初的调查,永建乡下辖的永胜村公所属下的一个叫回辉登的回族村380,完全靠经营马帮运输为生的就有190多户,半农半商的有90多户,两项加起来占了75%。滇西地区的回族,历史上多分布于交通沿线,这些地区,元、明时期即已形成农、商(包括手工业、矿冶业、畜力运输等)并举兼业的局面。滇东北地区沿交通沿线分布的回族,情况也大抵与滇西相似。

  新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乱后建立起来,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和战争威胁,国家大的方针日益趋向于“备战、备荒”,经济除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区一些传统牧区之外,形成城市“以钢为纲”、农村“以粮为纲”的结构,破坏了各产业间正常的比例关系,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方针确定以后,各回族地区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自然恢复到主动调整的过程。80年代初期,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批劳动力从农田里解放出来,操起了传统的行当,从摆摊设点或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到专项大宗的贩运;从零敲碎打的家庭副业到分工协作的家庭手工业;从个体、家庭企业,到合伙企业;从有限责任公司到集团公司。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二、三产业。到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发展快的地方,工商业所占比重超过了农业。沙甸、大庄、纳古、盘溪、文明这样一些地区,工商业比重占了70%90%

  1990年底,沙甸已有大中型乡镇企业119,从业人员1213,收入1000多万元,超过农业3,如果加上不便确切统计的个体、家庭工商业,总收入估计超过农业5倍以上。据1994年底的统计,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发展到20余家,个体、家庭企业500余家,可与集体企业平分秋色。1994年在全区工农业总收入20460万元中乡镇企业收入占了20068万元,98%,产业结构与10年前相比,正好翻了个底朝天。到90年代末,沙甸的产业结构按比重排序为:运输业、纺织业、商贸业、服务业、特色农业。粮食生产所占比重已不足百分之一,且大半由种粮专业户进行规模化经营,可划入特色农业范畴。在乡镇企业发展慢的地方,虽然农业仍占较大比重,但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单一的或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结构,特色农业的发展在许多地方也逐渐占了主导地位。昭通守望乡1985年统计,79%的劳动力从事农业, 17%的劳动力半从事农业半从事其他副业,两项合计占96%。到1990年统计,仍有79. 8%的劳动力从事农业, 14. 6%半从事农业兼其他副业,两项合计占94. 4%,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农业内部结构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粮食和烤烟的比例来看, 1976年以前,31720亩耕地中,烤烟种植面积只有1000亩左右,最多时也不超过2000亩。1980年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7750, 1990年增至10350,1976年扩大了10,种植烤烟的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60%70%

  就总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全省各回族地区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鼓励多种经营,各回族地区响应积极,较快改变了以粮为纲政策造成的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是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策提倡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扬长避短,发展特色经济,使各地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回族地区既恢复了一些传统行业,也发展了一些新的优势产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向由多样化迈向合理化。进入19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国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均不同程度卷入了世界经济发展大潮,国家产业政策取向于努力追随和适应国际经济新趋向、新秩序。这就意味着许多传统产业如不能用新的科学技术加以改造更新,将逐步被排挤、萎缩、淘汰。就全省各回族地区而言,无论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都面临新一轮更严峻的挑战。

  三、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发展中的差距

    1. 劲鼓“廉帆”助跨越
    2. 云南:11月下旬将对10单位进行巡视
    3. 云南多元宗教共处的类型与基本模式
    4. 全力支持云南地震灾区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5. 国务院办公厅: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6. 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赶赴云南地震灾区
    7. 煤矿安监局就云南富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发布警示通报
    8. 云南永善地震已致26人受伤 云南省拨300万元救灾
    9. 崇俭抑奢 展现云南精神
    10. 儒学对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的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