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建国初期内蒙古地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
发布时间: 2009-09-04    作者:    来源:中国期刊网 2009-09-04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21224,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政协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定期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议,获一致赞同,并作为政协建议交中央人民政府讨论决定。1953113,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1953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的方法产生乡、县、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选举新的中央人民政府。21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并于31公布实施。4,中央选举委员会发出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随后,在全国开展了普选活动。

  19534月下旬,内蒙古自治区和绥远省分别成立了选举委员会。62,内蒙古自治区召开选举工作会议,具体安排了全区的普选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区城镇、农区、牧区一律实行普选。与此同时,绥远省也召开了选举工作会议,部署了全省的选举工作。从19537月开始,内蒙古各地抽调大批干部组成普选工作组分赴农村、牧区和城镇开展普选工作。

  为了提高各族群众对普选工作的认识,从而积极参加普选,7月初到8月上旬,内蒙古各地广泛开展了关于普选的宣传工作。在城镇和农村,普选工作组充分依靠当地的党团组织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并采取分片负责的办法,积极开展普选宣传。在宣传中广泛采用居民小组会、田间地头会、院落会等集会形式以及黑版报、广播筒、快板书、幻灯片、图片展览等宣传工具,把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深受广大群欢迎。在牧区,由于牧民居住分散,主要通过那达慕大会、喇嘛庙会及敖包会,开展普选宣传,收效很大。在锡林郭勒盟那达慕大会上普选工作组向广大牧民深入讲解了普选工作的重要意义,使1万多牧民受到了有关普选的教育。无论在城镇或农村、牧区,许多工作组在宣传中都摆脱了照本宣读的办法,而是根据不同对象,结合实际地宣传选举法和普选工作的重要意义。兴安盟突泉县永利村普选工作组以该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事实,说明没有人民自己掌握的政权就不会有今天的好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群众的觉悟和对普选工作的认识,使群众积极参加普选。

  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普选运动中表现出空前高涨的政治热情。他们都把投票选举那一天,看做是自己当家作主的节日。在陈巴尔虎旗, 76岁的老喇嘛宝音贺什格在选举时穿上祭典时才穿的好衣服,来到选区会场。他激动地说:“我当了一辈子喇嘛,没听说过喇嘛还能参加这样的会,来选举人民代表,这真是从来没有的好时代啊”[10](37)。在巴林右旗,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能够到选区投上光荣的一票而自动推迟原先定好的婚期[10](37)

  各族群众都非常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而不愿把它白白放弃。据不完全统计,在内蒙古东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490个选举单位中参加选举的选民平均为选民总数的91%;牧业区,70个苏木中参加选举的选民为选民总数的87%;城镇,41镇中参加选举的选民平均为选民总数的86%[13]。在选举中,社会各个阶层和各行业都选出了与其人口数相适应的代表。据66个旗县级单位统计,在选出的7836名代表中,工人占4%,机关干部占19%,农民占57. 8%,牧民占9. 5%,自由职业者占0. 2%,文教卫生和科技工作者占2%,军队占1. 3%,工商业者占2%,城镇居民占2%,民主人士占0. 3%,喇嘛和其他宗教职业者占0. 9%,其他占0. 9%[14]。此外,在各级人民代表中还有许多劳动模范,如著名牧业劳动模范胡和勒泰当选为呼伦贝尔盟人民代表,农业劳动模范郭老虎当选为平地泉行政区人民代表。与此同时,各地在选举中都体现了内蒙古多民族的特点,在各级选举委员会中都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同时注意培养少数民族积极分子作为工作骨干。根据区内各民族人口的组成情况,各地均采取了蒙古族及区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旗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少于汉族居住的县市镇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据统计,42293个基层选举单位选出的4849名代表中,蒙古族占33. 8% (人口占29% );汉族占65% (人口占69% );朝鲜族占0. 16% (人口占0. 11% );满族占0. 76% (人口占0. 64% );鄂伦春族占0. 02% (人口占0. 01% );索伦族占0. 08% (人口占0. 04% );此外,林西县城关区人口不到10%的回族,选出了14%的代表[15]。这种比例情况,既体现了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当家作主的精神,又照顾到了自治区内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保证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有利于调整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

  内蒙古各地在普选工作结束以后,19543月至7月先后召开了各盟、市、行政区、旗、县、镇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各地人民代表大会认真讨论了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研究了今后的工作;解决了各地工农牧业生产中的问题,同时做出了相应的决议;选举了出席自治区及盟、行政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旗县一级人民代表大会还选举了旗、县、镇人民政府委员。各地人民代表大会都把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做为本地区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呼伦贝尔盟牧业4旗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代表们一致认为畜牧业生产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后应该大力增加牲畜头数,提高牲畜质量,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和供应城市、农村对畜产品的需要。为此,各旗人民代表大会都作出了加强牧业生产的决议。

  1954619,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撤销绥远省建制。72784,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呼和浩特隆重召开。来自全区7盟、2市、两个行政区及军队的代表共367人出席会议。大会集中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通过了《关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听取并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上半年几项主要工作执行情况和下半年几项主要工作部署的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内蒙古自治区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195542530,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322名代表出席大会。大会审查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工作报告,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国民经济计划,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大会最后选举产生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这是1947年通过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内蒙古自治政府以来,第一次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统一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实行。这是内蒙古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对内蒙古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档案史料选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

  [2]内蒙古党的历史和党的工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4.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参考资料[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51年建政工作指示[N].内蒙古日报, 1951-03-31.

  [6]内蒙古自治区民政部。内蒙古各旗、县、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工作的情况[N].内蒙古日报, 1953-01-14.

  [7]郑平.内蒙古自治区七年来的政权建设[N].内蒙古日报, 1954-01-05.

  [8]1952年绥远省民政工作报告[N].绥远行政周报, 1952-08-01.

  [9]春华,刘恒岱.兴安盟各旗、县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N].内蒙古日报, 1953-01-06.

  [10]秋蒲.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十年来的内蒙古自治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57.

  [11]本省三年来民主建政有成绩[N].绥远日报,1953-06-07.

  [12]三年来绥远民主建政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N].绥远行政周报, 1953-02-08.

  [13]我区基层选举胜利结束[N].内蒙古日报, 1954-04-09.

  [14]内蒙古自治区选举委员会.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盟、行政区、市、旗、县、镇、矿区首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总结报告[N].内蒙古政报, 1954-10-08.

  [15]内蒙古自治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第一批基层选举工作的经验[N] .内蒙古日报, 1954-02-25.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月第39卷 第2期;庆格勒图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1. 内蒙古:绿色变革
    2. 内蒙古:积极建设绿色能源基地
    3. 内蒙古92.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或较好
    4. 内蒙古减少草原退化沙化面积2亿亩
    5. 内蒙古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的逐步实现
    6. 1957年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探析
    7. 试论内蒙古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作用
    8. 新中国成立前后浙江省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9. 塑造“主人翁”:新中国初期乡村普选过程中的国家意识构建
    10. “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