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竞相绽放的10万亩马兰花,一边是产值上百亿元的现代化大型能源化工基地。谁能想到,昔日水资源匮乏、草牧场严重退化的上海庙镇,今天变成了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典型。
面对荒草凄凄的现实,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近年来,鄂尔多斯人坚定信念,使135.8万亩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的耕地重新披上绿装,实现了由生态恶化地区向绿色城市跨越的历史性转变。
双增长和双减少——人与自然的绿色变革
历史上,鄂尔多斯曾是一片水草丰茂的绿色草原,后因气候、战乱、放垦等自然和人为因素,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年均降水量仅为3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荒漠化土地占48%,硬梁区占48%,仅有4%的土地适宜人类居住。
2000年,鄂尔多斯市确立了“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目标,采取“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开启了生态立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变革,生态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根据地貌类型,鄂尔多斯市实施了分类施策的治理沙漠模式:在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措施,使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了23%;在毛乌素沙地,运用“庄园式生物经济圈”措施,使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在干旱硬梁区,积极推行行植灌木、带间种草,灌草搭配;在丘陵沟壑区,发明了“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方法;在黄河冲击平原区,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实施了抗旱造林、飞播造林、荒漠化防治等技术。一项项因地制宜的得力举措,降服了“沙龙”,播下了绿色。
“十一五”期间, 鄂尔多斯市以每年几十亿元的投资和治理几百万亩的速度,稳步推进沙地治理步伐,被称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典型范例”。到2011年,该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了305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23.4%和75%,荒漠化土地面积较2004年减少了262万亩,还建立了2.13万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缓解了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
五化和五增——种树和治沙的一体化产业
盛夏时节,记者沿着荣乌高速公路由西向东采访,路边成片的沙柳舒枝展叶,盎然绽放。据了解,这些人工种植的沙柳是当地发展沙产业的原料。在长期的治沙过程中,鄂尔多斯人学会了以沙治沙,发展沙产业,进而拉动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鄂尔多斯市确立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工作思路,明确了林沙产业“五化”(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饲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景一体化)、“五增”(大地增绿、资源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总体框架,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的林沙产业。依托林沙资源,东达蒙古王集团、亿利集团、博源集团以及殷玉珍等十几家大企业和个人纷纷向沙漠进军,全市5000亩以上造林大户达到60户,5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有2472户,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90%。全市建成毛乌素生物质电厂、高原杏仁露、天骄资源、水域山等规模林沙产业企业2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500万元以上的有9家。
依托生态建设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生态园、萨拉乌素等生态旅游景区总面积300多万亩,年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2011年,该市林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带动农牧户12万户,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
牧民高庆平是鄂尔多斯市30多万生态移民的一员。3年前,他从鄂托克前旗陶利嘎查带着全部家当迁往城镇,生活安定后,专程回到故乡陶利嘎查—鄂尔多斯市第一个生态自然恢复区,看到曾住过的小屋被绿草鲜花环抱着,感动得潸然泪下。
4个百万亩和6区绿化——富民和强市的新发展
在创建绿色家园的进程中,鄂尔多斯市牢固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理念,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持续改善民生。
“十一五”时期,鄂尔多斯市累计投入45亿元用于环境改善和治理,消减烟粉尘68万吨、二氧化硫32万吨,淘汰落后产能4164万吨。在棋盘井矿区,所有的项目用水都是经过处理的中水。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市728公里,两岸无一家企业向河内排污。
2010年,鄂尔多斯市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油松、百万亩樟子松、百万亩沙棘、百万亩山杏的“4个百万亩”生态工程,境内200多家煤炭企业倡议每生产10吨煤捐植1棵“节能减碳”树。截至目前,该市共完成“4个百万亩”生态工程建设356.1万亩,完成碳汇造林8.92万亩。
2012年,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再一次奏响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嘹亮进军号。为此,鄂尔多斯市今年集中开展了以城区、景区、园区、通道区、生态移民区和新农村新牧区为重点的“6区”绿化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围绕城市核心区220公里的外环路,建设3公里宽的防护林生态圈。目前,该项规划的西线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完成造林3.53万亩。(记者 王玉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