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台湾有个“陕西村”
发布时间: 2011-01-14    作者:吴亚明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台湾的“陕西村”,存在了300多年,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偶然被发现。经媒体曝光后,“陕西村”一度成为在台陕西人的精神家园。如今,“陕西村”也搭上两岸交流的“快车”,与原乡陕西接续了历史的线头。

  “陕西村”原名“陕西庄”,位于台湾西部彰化平原的秀水乡,这里溪流蜿蜒,修竹苍翠,颇富田园之胜。陕西村现有居民400户约1600人,村民60%都姓林,其余多姓张、李、吴等。相传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举兵收复台湾时,有72位大陆籍将士随同征战,其中就有一个叫做马信的陕西籍部将,他曾经当过清朝台州的守将,后来投效郑成功“反清复明”。当年,马信率部从彰化的鹿港登陆,之后进驻秀水即现在的陕西村一带。在当地,他一面整训队伍,守卫家园,一面寓兵于农,垦殖开拓。后来马信在一次作战中不幸阵亡,他的同乡战士们就在当地落籍定居,繁衍生存。为了纪念马信的功绩,后人在村头为他立碑建庙。可能马信生得面目黧黑,人们习惯称其为“乌面将军”。因此,这庙宇虽然名叫“马信庙”,但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乌面将军庙”。

  “陕西村”被发现实属偶然。1976年9月3日,彰化县举行全县小学校长会议,台湾省教育厅的陕西籍督学徐秉琰在翻阅学校名册时,无意中发现一所小学名叫“陕西国小”,他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便向县教育局人员打听这所小学在哪里,决定择机访查。次年6月,徐秉琰前往“陕西国小”所在村落多方探查研究,最终确认陕西村民的先人是由陕西先迁至福建沿海,明末清初迁到台湾,并定居此地从事农垦活动。

  这个消息经过媒体报道,就像长了翅膀,传遍岛内外。其中最兴奋的莫过于当年跟随国民党部队来到台湾的陕西乡党,他们纷纷组团前往陕西村拜访。那个时候,台湾还没有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许多人有着浓烈难解的乡愁,陕西村的发现让他们非常开心。他们说,几百年前落籍陕西村的同胞,虽不是自己的家人亲友,但他们都是陕西同乡,见到他们如同见到自己的乡亲,思乡情怀可聊得慰藉。陕西村民对来访的同乡也一见如故,热情接待。台南县麻豆镇的陕西同乡浩浩荡荡来到陕西村时,村民办了几十桌酒席表示欢迎,其热闹场面在该村难得一见。后来,经过徐秉琰先生的倡议,台湾的陕西同乡捐赠新台币400万元,在陕西村入口处修建了牌楼,并在马信庙后面建了一座宏伟的“陕西文物馆”。1982年5月31日,“陕西文物馆”落成,台北的“大西北秦腔研究社实验剧团”在落成典礼上献演秦腔《二进宫》《杀庙》《柜中缘》《白蛇传》等剧目,一时之间乡音绕耳,观众个个热泪盈眶。

  陕西村的发现,引发了在台湾10万陕西籍人士寻根的热潮,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乌面将军”诞辰日,陕西村热闹非凡,到此聚会的来自台湾各地的陕西同乡人数可达七八千人。珍藏了陕西文献、书画、典籍等的“文物馆”,也成了台湾陕西同乡聚会的最佳场所。

  如今,就跟台湾的许多乡村一样,陕西村依旧是个幽静的村落,村里的年轻人多到城镇发展,寻找机会。留守村里的多老弱妇幼,大多数以务农为生。经过了300多年风雨洗礼,陕西村的村民已经不会讲陕西话,生活习俗也跟当地人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他们演唱的村戏无论在琴技、拉板、唱法上都与秦腔相去无几。另外,与别处不同,陕西村的宗祠除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着令剑、令旗以及写着东西南北中各营的令牌,显示了他们慎终追远的故园情怀。

  两岸交流门扉开启之后,陕西村民千里迢迢到原乡陕西寻根问祖、观光旅游、投资兴业。拜陕西村所赐,彰化县与陕西的教育交流也极为密切,先后有几百人次到陕参访,参访团成员除彰化县教育界人士外,还有陕西村所在地的秀水乡乡长及部分乡民代表等。去年9月17日,陕西村迎来了陕西省台湾访问团。在热闹的鞭炮声中,访问团成员到乌面将军庙上香、献花、献果。之后,访问团又向彰化县、陕西村致赠了“光耀两岸”、“两岸乡心夜夜同”字匾,它们被挂在陕西村的文物馆里。访问团还献上了一台陕西风味十足的文艺表演,乌面将军庙前小小的戏台上,安塞腰鼓、秦腔曲牌、唢呐独奏、陕北民歌……久违的乡音,将陕西村民的思绪拉到了300多年前乌面将军初到台湾的时光。村里的阿婆说,这简直要比农历八月二十三还热闹!

    1. 社会变迁中的台湾农村社区营造
    2. 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发展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3. 2008年以来台湾社会运动的政治化倾向研究
    4. 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对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维护的应对
    5. 台湾青年学生与保钓
    6. 1970年代初台湾的钓鱼岛史地研究
    7. 1962年“台海危机”背景探因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