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台湾及两岸合作交流
我的第六次台湾行
发布时间: 2010-05-28    作者:古远清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5-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应中国诗歌艺术学会和青溪新文艺学会理事长林静助先生的邀请,我于2010年4月9-15日访问台湾。参观、游览、购书、考察、演讲,一路都由林静助先生、副理事长林精一先生、秘书长台客兄陪同或安排,使我在这七天时间里过得愉快而充实。

  相逢一笑泯恩仇

  4月9日晚上由《艺文论坛》社长雪飞设宴招待。席间一位诗友高声朗诵鲁迅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禁使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在香港召开的两岸三地文学研讨会上,来自高雄中山大学的余光中、广州中山大学的吴宏聪、香港中文大学的梁锡华,在贵宾厅开“三中全会”。各人自报家门,余光中自我解嘲说:“我来自‘伪中大’。”吴宏聪回应道:“我来自‘匪中大’。”梁锡华听了后笑弯了腰:“你们不是沾了‘伪’字,就是身带‘匪’气,可香港中大没有这个福气。犹记得两岸未解冻前,台湾骂对手为‘毛匪泽东’,大陆回骂‘蒋匪介石’,现在彼此均不再用‘匪’了。我今天倒希望你们称我‘梁匪锡华’,那我就成了名垂千古的人啦!”

  近来大陆荧屏盛行放映描写国共内战的谍战片,我问一位台北作家:“你们这里有没有‘反共’电影供我们观摩参考?我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写‘共军’的。”答曰“‘反共’电影和电视在五六十年代流行过,现在没有人看了。”

  二十年前,拙著《台港朦胧诗赏析》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后,遭到资深诗人向明的痛批。这场论战从大陆打到台湾,又从台湾打到大陆,煞是热闹,因而向明一见到我就说:“我的敌人又来了!”后来我们俩人在台北握手言欢,他称赞我很有风度不记仇,这也算是两岸文学交流的一段佳话。

  出席宴会的有台湾文坛的各路英雄好汉,其中有老朋友文史哲出版社社长彭正雄。该社出版的多部著作很有学术价值,我便当场向他订购,他说打五折并帮我邮寄。旁边的《世界诗坛》主编王幻先生打趣说:“彭老板,你又做起生意来了。”我想:这不是一般的做生意,而是进行两岸文化交流。

  “不合时宜”的出版社

  4月10日上午由林静助先生陪同逛“台湾学生书局”,可这个书局已搬迁到台湾师大对面的一条狭窄巷子内,其书店不像过去那么堂皇。现在学生都忙于上网不买书,再加上该书局一直坚持出版中国文化类的书,这均不适合台湾“本土化”的潮流。台湾毕竟拥有一小批像“学生书局”那样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出版社。他们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文史学者服务,并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他们多半不是以公办而是以家庭手工业方式从事出版,位于罗斯福路小巷的“文史哲”便是这样的出版社。只见这里满坑满谷都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书籍。我10多年前在该社出版的上下册《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也未卖完,彭社长慷慨地赠我两套,我又买了一些该社出版的书,他同样打大折并帮忙寄。他拿出邮局寄书单据,原来我昨天下午买的书他回去后就帮我寄大陆了,其效率真是惊人。接着和他洽谈拙著《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出繁体字版的问题,他欣然答应。我说此书有60多万字,你不怕吗?他说不要紧,还要我增加新的内容。

  中午,由“创世纪”诗社设宴招待,出席者有方明、张默、管管、碧果、丁文智、辛牧等,《乾坤》诗社发行人林焕彰也前来参加。饭后到“方明诗屋”小坐。这里珍藏了众多诗友跃跃想飞的墨宝,其中洛夫题词放在中央:“镜子里的蔷薇盛开在轻柔的拂拭中。”管管酩酊大醉后,留下一首打油诗:“方明有钱没处花,弄个房子做诗家。偷个时间就来坐,留首小诗再回家。”方明邀我题词,我欣然命笔:“上有天堂,下有诗房。”

  下午赶赴台湾最大的诚品书店。此店号称24小时营业,也许是读者不多的缘故,现在改为上午10点才开门。 

    1. 社会变迁中的台湾农村社区营造
    2. 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的发展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3. 2008年以来台湾社会运动的政治化倾向研究
    4. 20世纪70年代台湾当局对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维护的应对
    5. 台湾青年学生与保钓
    6. 1970年代初台湾的钓鱼岛史地研究
    7. 1962年“台海危机”背景探因
    8. 穿越时空的使者(两岸聚焦)
    9. 贾庆林在北京观看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创作大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