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战友”不是“敌人”
14日由台客领我们参观广兴纸寮,然后到莺歌镇陶瓷街购物,台客送了一套印有“台湾”二字的文化汗衫给我做纪念。著名作家黄春明以前还特地寄过不同颜色的这种汗衫给刘虹。
下午赶回台北参加华文地区艺文交流座谈会,由林静助先生主持。报告人有深圳三位作家:刘虹、许石林、李松樟,我被安排第一个发言,题目为《新世纪两岸文学关系的互动与冲突》。回想20年前,大陆作家第一次组团来到“中国文艺协会”举办的欢迎会上,一位“深蓝”作家竟脱口而出“欢迎共匪作家到台北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的交流就这样弥漫着冷战气氛。现在两岸的交流由单行道到双行道,由民间到官方,由对立走向亲和,但由于意识形态原因仍然存在着冲突。比方拙著《台湾当代新诗史》遭遇不少台北诗人炮轰就是一例。林理事长连忙叫接二连三写过批评拙著的《文学人》总编落蒂发言,并说你们两人是“不打不成交”,落蒂温和地说:“我和古先生根本没有打,是在讨论、争鸣。”其实,我当时回应落蒂的文章有些盛气凌人,连标题《落蒂不如大陆学者熟悉台湾诗坛》也极富刺激性,但他不计较。在互动时,又碰到我的另一个“敌人”谢辉煌。我因在书中否定“反共文学”,他以老兵身份提出抗议,并说拙著送到废品收购站还不到一公斤。此番见面,谢辉煌说我俩是“战友”,不是“敌人”,他还带来多份《金门日报》及其大作给我参阅。
85岁高龄的“九歌文化事业群总裁”蔡文甫先生听说我到台北,特地赶来与我交流,并送来我在台期间《中华日报》发表的稿费。前几年因炮打民进党天王谢长廷而名声大震的诗人杜十三,老远赶来与我会面。林宗源也从台南提前到达给我送前天的照片,还从头至尾参加会议。观点不同不影响我们交流,这非常难得。
书香四溢台湾岛
最后一个节目是访问我研究台湾文学受益良多的《文讯》杂志。他们6月号要刊登我一篇书评,我提出“预支稿酬”购买他们出版的书,封德屏总编连忙叫会计核算,我后来又补了近一千元另购青年会议论文集,这些书在市场上均看不到。《文讯》附设的文艺资料服务中心资料齐全,仅本人的著作他们就搜集了10种,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台湾文学馆。我在香港购买过他们出版的《人间风景陈映真》,封总听后颇感意外,并说要把这消息告诉病中的陈映真,有这么多朋友惦记他,对恢复他的健康也许有帮助。
午饭后,回到中源大酒店,随手翻开当天的《中国时报》,只见头条标题为:
抢试免学大陆生标顶测学
我和两位深圳作家钻研了半天,均读不懂。后来才知道台湾虽用繁体字,但标题读法向大陆看齐,不再是从右到左读,故此题应读为:
学测顶标生陆大学免试抢
看内容后才知道“顶标生”即优秀生,“陆大学”即大陆的高校,台湾高中生达到优秀者到大陆免试,因大陆高校争着“抢”台湾的高才生。对照同天《深圳商报》的报道“大陆高校免试接收台优秀生”,这才彻底明白《中国时报》标题的意思。
台湾繁体字的书写不规范,标题有时从右到左读,有时又从左到右读。大前天我在台中市的大街口看到“中国山中”的牌子,百思不得其解。林静助理事长告诉我,应读为“中山国中”即以孙中山命名的“中山国民中学”。看来,我这个大学教授到台湾读报还得从头学起呢。
林理事长叫我们不要钻牛角尖了,便亲自送我到机场。我实在还舍不得这书香四溢的台湾岛,台湾师大附近的“茉莉二手书店”还未逛呢,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又利用离起飞香港还有2小时的间隙,本性难改赶紧泡机场的“亚热带书店”——好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我把剩下的一千台币全部用来买书,钱包中仅剩下几枚有所谓“蒋匪介石”头像的硬币,那就当作纪念品珍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