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史珍闻
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的前前后后 周恩来先后两次题词
发布时间: 2011-03-05    作者:陈 新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3-0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青年》杂志动义

  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

  面对全国宣传雷锋的火热局面,当时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听了有关汇报后,以极大的热情充分肯定了宣传雷锋事迹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并要求共青团系统加大对雷锋的宣传强度,组织全国青少年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对胡耀邦的指示与号召,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当然应带头响应、责无旁贷,但作为半月刊的《中国青年》杂志,在宣传速度上和报纸相比自然是稍逊一筹的,因此,他们立即发动全社人员献计献策,并召开编委会,精心研究,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千方百计找出新的角度,迎头赶上甚至超前于全国宣传雷锋的其它兄弟报刊。编委会上,有人提出把五、六期《中国青年》合刊,出版"学习雷锋专辑";也有人提出请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郭沫若等党内名望甚高的"四老"为雷锋题词。这些设想应该说都很好,也都得到了同仁的首肯,但细究起来,其宣传速度和力度仍然会落在其它报刊的后面。这时,会上一直沉默不语的思想修养组组长王江云提议:能否请毛主席题词?王江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话一出口,便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和一致赞同。但冷静之后,人们又都认为请毛主席题词,非同小可,不是一般的动议,是不是有点太敢想敢干了?能有把握吗?会上又有人说:不试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呢?与会者都觉得试一试有道理,最后决定: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

  写给毛主席的信的内容是:"现在全国已掀起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我们《中国青年》拟出一期学习雷锋的专号,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个先进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好地锻炼成长,恳请您老人家为雷锋题词。"

  打好草稿后,请一位毛笔字写得最好的同志,工工整整地抄写下醒目的两行大字:中南海,呈毛主席。

  用北京话说:《中国青年》的年轻人胆子够"肥"的呀!竟敢烦劳毛主席他老人家题词。当时,中直机关有人听说此事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说,毛主席给刘胡兰题过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白求恩和张思德分别写过纪念文章,可那是发生在战争年代,和平时期还未见他老人家给其他普通人题过词,是不是有点儿异想天开?

  给毛泽东的信是1963年2月15日送到中南海的,年轻人性急,过了几天见没动静,便打电话到"毛办"去催问。当时任毛泽东秘书的林克说,毛主席已看过了你们呈上来的信,但是还没有表态。换句话说,就是没拒绝,还有戏!

  毛泽东在阅读《中国青年》的来信前,已经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摘抄,也阅读了团中央的关于开展向雷锋学习的汇报材料,他在思考:大跃进之后,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非正常死亡几千万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受到损害,党群关系也疏远了,国际上,中苏正在论战。国内外这一系列事实与现状,令毛泽东再三思考千年大计--中国的前途和未来。1962年,他曾有过一次谈话,说美国要想在中国第一、第二代身上进行和平演变是不可能的了,他们只能把和平演变寄希望于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想法在毛泽东的脑海里油然而生,要教育青少年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雷锋不正是一个鲜活的教材和绝好的榜样吗?

  于是,毛泽东决定为雷锋题词了。 

    1. 从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谈学哲学
    2. 毛主席:“我们的民族英雄来了!”
    3. 抗战老兵刘书才:毛主席勉励我去打鬼子
    4. 毛主席亲属与身边工作人员重走转战陕北路
    5. 敢于直言的彭德怀:“对毛主席讲真话才是对革命负责”
    6. 毛主席在延安的艰苦岁月
    7. 毛主席与回民抗日骑兵团
    8. 今天能理解毛主席为什么搞“两弹一星”吗?
    9. 难忘毛主席25次接见
    10. 在土窑洞为毛主席唱平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