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来访问巴基斯坦时,周恩来、陈毅同布托外长全家合影。
当天上午,代表团飞抵埃塞俄比亚访问。埃方要派6架战斗机空中迎接护航。有了在苏丹的经验教训,我们同意了。到达埃东北部的阿斯马拉机场时,受到首相沃尔德的欢迎。
由于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受美国影响较深,埃塞俄比亚同中国还未建立外交关系。埃方既邀请周恩来访问,又怕影响他们同美国的关系,左右为难。塞拉西临时改变程序,提出接待中国代表团不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改在阿斯马拉市。这是违反外交惯例的,我们都认为这样不适宜。埃方官员则说“皇帝在哪里,哪里就是首都”。周恩来从大局出发,做大家的工作,他说:“应当体谅埃塞俄比亚政府的难处,不要计较礼仪,要着眼于发展中埃人民的友谊。”后来塞拉西向周恩来解释说,住在阿斯马拉市的美国人多,有几千人,在那里接待,是为了做给美国人看的,要表明埃方同中国建交的决心。
塞拉西是一位反法西斯英雄。1935年,我们长征到达陕北时,就知道他曾率领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人民抵抗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而名震世界。我们到达阿斯马拉后,塞拉西很热情,把他的行宫让了一半给周恩来、陈毅下榻,这是很高的待遇。因行宫房间不够,有些警卫人员只好睡在走廊里。
由于中埃双方彼此交流和了解太少,下午一会谈就出现了争论。塞拉西指责中国在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的边界争端中支持索马里,周恩来耐心解释说:“中国对索马里的经济援助,与埃索边界争端是两回事,中国也没有向索马里提供军事援助,中国愿意同非洲各国友好,决不介入争端。亚非国家的问题应由亚非国家自己来解决,不应让外国来干涉和破坏。”这些话打消了塞拉西的怀疑和误解,使埃方进一步认识了解了中国的政策。
第二天,在塞拉西陪同下,代表团游览参观了历史古迹阿克苏姆。塞拉西还带着大公主、女婿和孙子、孙女,几乎所有的皇室成员都出动了。这已够隆重的,据说是以前没有过的。1月31日,经最后一次会谈,双访发表《联合公报》。公报中,埃方只提“不久将使两国关系正常化”,不同意立即建交。周恩来说,我们可以等待5年、10年、15年,直到对方方便时,我们再建立外交关系。
7年后,中埃正式建交,塞拉西皇帝访问了中国。中埃关系的突破,周恩来的这次访问起了积极的作用。
2月1日,代表团到达非洲访问的最后一站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受到了索马克总理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在索马里的3天访问中,周恩来提出了震撼世界的著名论断:“整个非洲大陆是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这个论断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月4 日,周恩来带着摩加迪沙市赠送的“自由钥匙”,满载非洲人民的友谊,率代表团离开索马里回国,结束亚非欧十四国的访问。2月5日,代表团回到昆明。这时已快春节了。
2月6日,周恩来和代表团全体同志到成都。13日,在那里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春节,并举行了联欢会。联欢会上,孔原、李树槐和我都情不自禁地跳起了刚刚学会的非洲民间舞蹈。我和龚澎还都披着一块白围头巾,学阿尔及尔妇女吹口哨,引得满堂哄笑。
在昆明、成都休息几天后,2月14日,周恩来、陈毅继续率代表团访问缅甸和巴基斯坦,并陪同宋庆龄副主席访问锡兰(今斯里兰卡)。3月1日,代表团从科伦坡回昆明。
3月15日,代表团回到了已离别3个月的北京,受到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盛大欢迎。可见党中央和毛泽东对这次访问是极为重视的。
回到北京后,周恩来召集了我国部分驻外大使开座谈会,总结14国访问,重点是非洲国家。3月30日和31日,他用了两天时间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召开的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访问14国的报告》。我还应北京大学学生的邀请,到学校作了一场访问14国的专题形势报告会,受到北大师生的欢迎。这些都说明,我们成功地对14国进行访问,不仅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在国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是巨大的。
我们三人小组也对访问14国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了总结,写成一份报告,并就外事、翻译、大使馆等工作提了一些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借鉴。代表团各组的工作人员在这次访问中做了大量艰苦繁重的工作,保证了访问的圆满成功。如政治组,单起草讲话稿、公报、声明、协定、致电等就有86篇,近20万字;礼宾组,赠送礼品3000多份,接受礼品700多件,管理代表团成员的行李100多件,没有出过差错;安全组的警卫、保健工作,更是辛苦,时时刻刻要保证首长的安全和健康。我驻外大使馆在我们访问期间也全力以赴,动员了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当地的中国专家和留学生来配合协助代表团工作。他们都受到有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这次访问历时72天,行程10余万余里,是建国后我国领导人出访国家最多、时间最长、路途最远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这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罕见的。它由此掀开了中国同非洲各国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周恩来访问亚非14国期间提出了对外援助八原则,主要内容是:
(一)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
(二)严格遵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和要求任何特权。
(三)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时可减轻受援国的负担。
(四)提供援助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五)所援建的项目,力求投资少、收效快,使受援国能够增加收入,积累资金。
(六)中国提供自己所能生产的、质量最好的设备和物资,并据国际市场价格议价,如有不合乎商定的规格和质量者,中国保证退换。
(七)所提供的任何一种技术援助,保证使受援国人员充分掌握这种技术。
(八)中国所派出的专家,同受援国自己的专家享受同样的物质待遇,不容许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