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制度史
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形式、执政方式和民主实现方式
发布时间: 2010-10-18    作者:马兴宇 袁祥 赵达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来,伴随多党合作制度的逐步规范化和程序化,中国这一独有的政党制度,在多层面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体现。

 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形式

  从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再到1993年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国家根本大法,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经受了历史风雨的考验。

  几十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人士携手同行、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

  目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起,已经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廷华认为,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政治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各政党中处于领导地位,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从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上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从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一种团结、合作的新型的政党关系,是一个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而不是互相反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各民主党派依法参政,而不是轮流执政。这一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适应,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

  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全面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五大价值和功能。

  现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主任的庄聪生认为,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创立了一种崭新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党制度形式,一种崭新的执政方式和民主实现方式。在这里,执政党与参政党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行动。

民主协商广泛凝聚各界智慧

  今年1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内再次暖意融融。受中共中央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这里主持召开民主协商会,就增选全国政协领导成员的人选,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进行协商。

  政治协商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书面建议……从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重要文件到国家宪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建议,从国家领导人建议人选到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到其他各类关系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一位经常参加中央协商活动的全国政协领导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和听取建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而且通畅高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内容不断充实,程序逐步规范。据统计,1990年至200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就有287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或出席的就有85次。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或委托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共142次,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出席的就达37次。

    1. 中国政党制度创制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
    2.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论中国政党制度优势
    4. 中国政党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5. 政党适应性:理论回溯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
    6. 对建设现代政党制度的研究与思考
    7.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形成和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