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规模来看,中央对西藏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大。
在西藏和平解放50多年中,曾有过三次大的建设高潮,分别是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次建设高潮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投入多。三次大的建设高潮都是在中央的扶持下形成的,其规模和影响力已超过了自身的效益,从所辐射出的社会效益看,三次规模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的现代化进程。
以改革开放以后的两次大规模建设为例。上世纪80年代,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国家投资4.8亿元、全国9个省市帮助西藏建设包括电站、旅馆、学校、医院、文化中心和中小型企业在内的43个西藏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拉萨饭店、西藏人民会堂、西藏体育馆等都是那时兴建的。这43项工程的完工基本满足了上世纪80年代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被誉为高原上的“43颗明珠”。
这43项工程建设,是继上世纪60年代规模建设之后的一次较为集中的工程建设,其特点是投资集中,规模大,工期短,加速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改变西藏相对落后的面貌,使西藏人民的生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上世纪90年代,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国家投资23.8亿元和动员全国支援西藏兴建62个项目。不仅投资规模是上一次建设的4倍多,而且,这62项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门类多、分布广、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项目比重大等特点。这些项目都是西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对改变西藏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自2001年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至今,中央对西藏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据西藏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金世洵介绍,这9年来,国家为西藏提供财政补贴和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10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西藏财力累计近2000亿元,年均增长在20%以上,西藏财政每花100元钱,就有90多元来自中央财政;国家对西藏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00亿元,主要用于“十五”期间117个项目和“十一五”期间180个项目的建设,建成了以青藏铁路为标志的一大批关系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在中央对西藏加大投资力度和财政扶持的同时,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亦在不断完善加强。
从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全国支援西藏的序幕,到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再到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西藏所有县(市、区)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全国支援西藏工作呈现出机制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重心不断下移的局面。
截至2009年,各对口援藏单位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累计建成援藏项目6300个,总投资达133.15亿元,涉及广大农牧民切身利益的住房、看病、上学、交通、饮水、通信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干部援藏是全国援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援藏干部的到来,优化了西藏干部队伍结构,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为确保西藏稳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全国共有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17家中央企业承担了援藏任务,先后派出5批共3747名干部到西藏工作。目前,西藏全区7个地市的73个县(市、区)和双湖特别区以及自治区和地市主要直属部门都在受援范围之内。
在中央扶持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多年来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西藏总体上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西藏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亿元,预计达到437亿元,同比增长12.1%,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9元,同比增长13%以上,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据记者了解,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对西藏的发展前景作出部署,将继续保持中央对西藏特殊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口支援力度,进一步完善干部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西藏迎来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