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西藏
西藏:安居工程铸就“新农村”
发布时间: 2010-07-27    作者:颜园园 傅嘉湄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7-27
  字体:(     ) 关闭窗口

   西藏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的80%。农牧民不仅人均收入低,而且享受的路气电水等公共设施及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居民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2006年以来,西藏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使百万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发生质的改变,成为西藏“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区昌珠镇克松村村民达瓦次仁去年搬进了政府帮助修建的2层楼新房里。新房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共有9个房间。通过农牧民安全饮水工程,政府把自来水安装到了他家院子里。此外,政府还出资为他家修建了沼气池,清洁能源改变了家里的能源结构,结束了烧柴烟熏火燎的历史。

  达瓦次仁说,以前家里住的是只有3个房间的土坯房子,屋内低矮阴冷,需要弯腰才能进入房间。家里的牦牛圈和人住的房子仅隔一道矮土墙。修新房总共花了10万元钱,其中政府给了1万元补助,银行提供了3万元的无息贷款,自己家里出了6万元,政府的帮助让他的“安居梦”提前实现。

  西藏的安居工程以“政府扶一点、援藏帮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农牧民群众建房成本。从普通农牧民家庭到绝对贫困户,补助标准从1万元到2.5万元不等。以“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迁则迁”的原则,尊重农牧民群众的选择,尊重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习惯。

  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6月底,西藏累计完成投资160.04亿元,已有126万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住房。今年西藏将解决剩余的近20%住房条件比较差的农牧民住房问题。

  西藏地处地震多发区,震害频发。在实施安居工程过程中,西藏自治区再投资20亿元对全自治区农牧民已建农房实施抗震加固,并对新建安居工程同步实施抗震设防。2008年8月25日仲巴县发生6.8级地震及多次5级以上余震,但所有安居工程建设房屋均未出现问题,大大减少了地震造成的损失。

  伴随着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西藏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不断丰富。据西藏自治区财政厅负责人介绍,村级组织综合场所和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到今年底西藏将实现545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综合活动场所的目标。

  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使西藏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20%至30%,农牧民家里第一次有了单独的卧室、厨房、牲畜棚圈。通过改水、改厕、通电、通邮、建设维修乡村道路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农牧民不仅住上了新房,用上了自来水,还看上了电视,听到了广播。农牧民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消费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激活,一大批新家电、新家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此外,安居工程有力带动了农牧区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劳务经济等迅速发展,各地市组织农牧民组建的砂石场、砖瓦厂、石灰厂相继投产,一大批农牧民施工队、运输队、木工队活跃在各个安居工程建设工地,极大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2009年,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0.1万人次。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农牧民的增收梦,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32元,增长了11.2%,增速居全国首位。

    1. 西藏粮食生产与边防安全(1951—1965)
    2. 冷战视角下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发动的全面武装叛乱
    3. 1951—1965年西藏城镇人口研究
    4. 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就业发展历程
    5. 吴超: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经验和路径
    6. 干部驻村:西藏乡村基层治理方式再透视
    7. 西藏自治区人口演变对于教育影响的预测
    8. 欧阳雪梅: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及对策研究
    9. 武力: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0.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