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篇章
发布时间: 2010-01-28    作者:龙平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0-01-28
  字体:(     ) 关闭窗口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问题上,毛泽东的失误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不重新考虑社会主义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他郑重地号召全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树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穷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不存在的”科学观点。邓小平正是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结合总结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问题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阶段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澄清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的思想上的混乱,从而为对毛泽东提出的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的错误理论作出彻底的拨乱反正,以求得在这个问题上全新的理论概括扫清了障碍。
  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那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能依靠的方式是什么呢?对此,邓小平的回答是:改革是中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个论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科学揭示。为什么在社会主义阶段唯有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从理论看,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所谓既相适应,是指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在本质上是符合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本要求的。而又相矛盾,则是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发生相应的变革。如果经济体制无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长期不变,停滞僵化,就会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一种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我国的实际看,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由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由于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上都发生过失误,其中包括毛泽东的失误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几十年一贯制,确已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社会实际上从1958年开始到1978年20年时间内,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只有改革才能导致中国的发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的真理就是这样被发现了。15年来,中国依靠改革开放使得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极大发展的这一举世瞩目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条真理。
  发展,关键是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经验表明,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而理论的进步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与标志。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以来,社会的变化天翻地覆,沧海桑田,完全超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的预见与想象。但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没有因此而枯竭,它经受住了社会的挑战与历史的检验,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为什么?根本的原因就是它能够从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出发,不断地吐故纳新,在实践中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20世纪初期,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实现的观点,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40年代,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把社会主义注入了贫瘠落后的东方大地。80年代,通过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两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终于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在贫穷落后的条件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些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的新鲜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时代的特色,使之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发展。正是在这些新的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百折不挠,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巨大进步。
  今天,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条件下,我们怎样才能谋求中国社会的更大发展呢?关键是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两代老一辈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历史经验的结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经过改革开放15年的实践活动所检验的能够促进中国繁荣昌盛,不断进步发展的强大思想武装,是我们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学习和掌握这个理论。我们才能够经受住21世纪新的挑战、新的考验,才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避免出现大的失误,少走弯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我们纪念毛泽东,缅怀他的历史功绩,总结他的历史经验,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自觉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毛泽东的探索道路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之不易,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青年人,去珍惜、捍卫、学习、掌握并致力于发展和丰富。
  
    1.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
    2.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4. 论邓小平对我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贡献
    5. 刘国新:从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到总体小康的实现
    6. 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论述中蕴含的宏观调控思想
    7.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8.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9.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10.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